题目内容

(2008?宁德)一定温度下,把l克熟石灰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关于此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而浓溶液是相对于稀溶液而言的,跟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关系,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充分搅拌后仍有少许的熟石灰未溶解.所得的溶液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故A叙述不正确;
B、溶液的浓稀是相比较而言的,只有一种溶液,无法判断溶液的浓稀.故B叙述不正确;
C、由题意可知,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熟石灰了,所得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C叙述正确;
D、由于l克熟石灰未完全溶解,无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故D叙述不正确.
故选C.
点评:熟练中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够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08?宁德)学习化学是为了应用化学,造福人类.
I.化学知识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多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举重运动员在抓杠铃前常擦一种白色粉末碳酸镁(MgCO3),则碳酸镁属于
C
C
(填序号);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今年5月11日,奥运圣火来到福建,据悉奥运火炬的燃料为丙烷.请根据下表信息写出丙烷的化学式:;
  物质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C3H8
C4 H10  C5 H12
(3)奥运火炬采用铝合金制作,其最主要是利用铝合金的(填序号)特点.
A.导热、导电性
B.耐腐蚀、硬度较大、密度小
C.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延展性
Ⅱ.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灾后防疫部门用2%的漂白粉溶液对环境进行喷洒杀菌消毒.现代工业采用把氯气和消石灰或石灰乳反应的方法制取漂白粉.
(1)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X+Ca(C10)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CaCl2
CaCl2

(2)商品漂白粉中含有Ca(ClO)2、Ca(OH)2、CaCl2等物质,其中有效成分是Ca(C1O)2,因此商品漂白粉是
混合物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1)化学方程式中的Cl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判断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4)汶川大地震使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受污染,以下关于饮用水处理方法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A.用明矾使悬浮物沉降下来
B.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杀菌
C.只要无色透明的水就可以放心饮用
D.饮用前加热煮沸.
(2008?宁德)Na2CO3俗称纯碱,其溶液去油污效果较好.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1)碳酸钠溶液的pH
大于
大于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甲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其设计方案如下:先往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再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①老师肯定了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甲同学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
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NaOH
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NaOH

②我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是否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在下列物质中选用一种可行的试剂是
C
C
(填序号);
A.HCl      B.NaOH    C.CaCl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酚酞试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振荡;
2、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
1、向酚酞试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振荡;
2、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
酚酞试液变红;
红色逐渐消失,有白色沉淀生成.
酚酞试液变红;
红色逐渐消失,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丙同学发现碳酸钠碱性强弱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采用以下三个实验步骤来研究,请简要写出第二步的实验步骤(不必写出实验所涉及的仪器).
第一步:分别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l 0%、l 5%、20%的碳酸钠溶液,用pH试纸分别测定它们的pH,并记录;
第二步:
对每一种溶液分别测试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pH
对每一种溶液分别测试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pH

第三步:根据实验现象,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