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溶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因而我们要掌握一些有关“物质溶解”的知识.
(1)20℃时,17gKCl溶解在5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g.
(2)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铜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的性质有关;请你举例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 举例说明
 
 
(3)我们还发现,在用洗衣粉洗衣服时(在等量的水里放等量的洗衣粉),夏天洗衣粉很快溶解了,冬天反复搅拌后往往还会有许多洗衣粉颗粒悬浮水中,这说明洗衣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
 
.当你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手烫,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若取用X固体代替洗衣粉与水混合,也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现象,则加入的X固体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
 
.(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氧化钙B.硝酸铵 C.氢氧化钠D.氯化钠)
(4)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当把相同质量的氯化铵和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从50℃降到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精英家教网
(5)在40℃时取两份100g水分别往加入50克氯化铵和50克硫酸钠,充分搅拌后,升温到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两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40℃时,两溶液质质量分数相等
C.50℃时.两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60℃时,硫酸钠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氯化铵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E.60℃时,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F.60℃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分析:(1)溶解度:某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2)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3)物质溶解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4)有关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也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溶解度曲线的相交点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解答:解:(1)设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X
X
100g
=
17g
50g

X═34g
故答案为:34g
(2)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有关;故答案为:油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汽油;等量的水温度越高溶解的硝酸钾越多
(3)物质溶解有吸热或放热现象;故答案为:增大、洗衣粉溶于水放热;A、C
(4)有关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混合饱和溶液从50℃降到2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变化大,所以硫酸钠析出的溶质多.故答案为:硫酸钠;A、D、F
点评:同学们要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概念,即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得到几种公式:
溶解度
100
=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解度
100+溶解度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证实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稀盐酸或稀硫酸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
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影响因素:①
A
B
AC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是否破坏氧化膜)

(5)请仔细观察如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
(2009?苏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稀盐酸
稀盐酸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
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

(5)请仔细观察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
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
(2012?惠安县质检)【探究实验1】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方案】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现象:溶液变成浅红色.
结论:碳酸氢钠溶液的
性.
【探究实验2】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并进行实验.
现象:试管口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充分加热后,试管中留下白色固体.
结论:碳酸氢钠受热有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水和白色固体生成.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小洪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NaOH和Na2CO3
NaOH和Na2CO3
的混合物.
Ⅰ.他的依据是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Ⅱ.小洪同学为了确定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成分进行以下实验,请填写下表:
实  验 实验现象 结  论
实验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固体产物一定是NaOH
实验二: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了白色固体
产生了白色固体
固体产物含有Na2CO3
实验三:取实验二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溶液不变色
溶液不变色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讨论与评价】实验一的结论与实验二的结论相反,在讨论时,同学认为方案一的结论不正确,他们的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可以使酚酞变红
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可以使酚酞变红

试写出碳酸氢钠受热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
  △  
.
 
Na2CO3+H2O+CO2
2NaHCO3
  △  
.
 
Na2CO3+H2O+CO2

【拓展应用】根据以上探究,请说出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治疗胃酸过多症
治疗胃酸过多症

(09苏州)(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

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

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