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XYZWQ
反应前质量(g)10161.200.2
反应后质量(g)m0105.611
A、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0.8g
B、物质Z、W、Q所含元素种类与X、Y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C、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Y、Z、W的质量比为20:11:7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求待测物质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根据反应时物质的质量关系求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解答:解:A、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0g+16g+1.2g+0g+0.2g=m+0g+10g+5.6g+11g,解得:m=0.8g,正确;
B、由数据可知,X、Y的质量减小,属于反应物,Z、W、Q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表达式为:X+Y→Z+W+Q,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物质Z、W、Q所含元素种类与X、Y所含元素种类相同,故正确;
C、由B知,该反应表达式为:X+Y→Z+W+Q,不是分解反应,故错误;
D、反应中Y、Z、W的质量比为:(16g-0g):(10g-1.2g):(5.6g-0g)=20::1:7.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总质量不变和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判断考虑,难度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
(1)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
1
3
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中,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2)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是
 
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
(1)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1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
 

(2)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3)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中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
 

【拓展延伸】
(1)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2)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
 
(填“>”、“<”或“=”)8.8g.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