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大自然的语言。
资料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竺可桢先生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其中有段描述如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资料二: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通过观察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如下图所示。
(1)作者描述的区域可能位于________带(温度带)。文章主要体现了大自然的_________周期变化,形成这种变化是地球________运动产生的。
(2)考地理的今天(1月12日)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我们即将迎来的是________节气。此时符合北京的“大自然的语言”是_________。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转入炎热的夏季
C.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
D.风雪载途的寒冬
(3)观察是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请列举出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北温; 四季; 公转; 南; 昼短夜长; 春分; A; 昼夜的交替和太阳的东升西落。
【解析】
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1)作者描述的区域有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故其可能位于北温带;文章主要体现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的周期变化,形成这种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
(2)考地理的今天为1月1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我们即将迎来的是春分节气。此时符合北京的“大自然的语言”是.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3)观察是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昼夜的交替和太阳的东升西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