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轮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乙图示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 山西省 B. 河南省 C. 黑龙江省 D. 陕西省
2.四幅图中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四幅图所示的山脉中.属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甲和乙 B. 丙和丁 C. 甲和丁 D. 乙和丙
(题文)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树造林可以使气温升高
B. 修建水库可使当地温差减小
C. 引水灌溉会使水资源减少
D. 拦海造田可引起海啸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说明了( )
A. 外力作用的结果 B.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永恒不变的
C. 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 D. 大陆漂移的结果
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省和自治区,自西向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省区、简称以及行政中心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陕西-陕-洛阳 B.广东-广-南宁
C.山东-晋-济南 D.湖南-湘-长沙
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人口增长了,要求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了满足人口最基本的粮食需求,亚洲的一些国家,一方面在山坡和干旱地带垦荒种粮,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另一方面,在土地上连续耕种,使土地得不到休耕,土壤肥力逐渐下降。结果,粮食的产量下降。然而为了生存,人们又进一步垦殖,形成恶性循环。
(1)阅读材料,把A—F各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下面的框图中。
A.要求粮食生产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2)利用下列所给内容,绘制“农业与环境良性发展结构图”
①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②发展农业技术 ③粮食需求量得以控制 ④粮食单产提高 ⑤退耕还林、还草 ⑥环境得以改善 ⑦良性循环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如粮食作物呈“________ ”的格局;糖料作物呈明显的“________ ”分布特点;油料生产形成了________ 带和________ 区两大生产区;棉花的生产则形成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大棉区。
如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山峰相比,海拔较高的是______;丙处地形部位是______,丁处地形部位是____。
(2)沿着虚线①和②攀登乙山峰,登山路线较陡的是______线,原因是______。
(3)戊处地形部位是______,此处河流R的流向是______。
(4)图中铁路的走向是______,MN段是修建的隧道,若其图上距离为2.5厘米,则其实际距离为____米,隧道进出口的海拔高度是______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