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中学初一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地理老师安排了测量日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请结合实践过程和你的学习经历,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材料:2米长的竹竿1根、量尺1个、绘图工具1套。
活动l: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日出后、9点、12点、15点、日落前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皮。结合活动1,完成(1)~(2)题。
(l)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此现象与地球的________(运动)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_______)
A.8:00 B.10:00 C.12:00 D.14:00
活动2: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纪录正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A、B图。结合活动2,完成(3)~(4)题。
(3)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
(4)图1为我市某校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________处。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活动3:冬至日这一天,滨州的小明邀请家住杭州的表弟一起测量相同的两栋楼的正午影子长度,绘制C、D两图。结合活动3,完成(5)~(6)题。
(5)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_____(大或小)一些。
【答案】由长变短再变长(或长一短一长) 自转 A 冬至日(或12月22日) 甲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答出1条亦可) 纬度差异(或纬度不同或纬度高低) 大
【解析】
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l)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此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8:00,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故选A。
(3)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经验,A图测绘的影子较长,测绘的时间应该是冬至日前后,此时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4)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甲处夏至日,该日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5)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滨州纬度位置高,太阳高度角低,影子长。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