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左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位于 (南或北)半球,甲 国的西南面.

(2)读左图,归纳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 .(至少2点,2分)

(3)读左图,乙丙两地更适合水稻生长的是 ,适合小麦生长的是

(4)读右图,恒河出现汛期最主要时间段是 月至 月.

(5)试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答案】(1)北;中;(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中部低南部缓,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3)丙;乙;(4)6;9;(5)带来丰沛的降水;西南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解析】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两段与印度洋的广大 地区、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从图中可知,印度主要位于10°N-30N之间,在北半球;甲是中国。

(2)从图中可知,印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中部低南部缓,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印度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从图中可知,丙处降水丰富,雨热同期适合种植水稻,乙处适合种植小麦。

(4)印度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从图中可知,雨季主要在6-9月,是河流的汛期。

(5)印度的气候主要受到印度洋的影响,夏季吹西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由于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水旱灾害频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读“俄罗斯矿产、工业区、铁路分布图”(左图)、“中俄油气管道分布图”(右图)和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期间,中国石油与饿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合同规定自签订合同的4-6年内,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半年之后,中俄双方签署了不具法律效力的西线合作备忘录和供气框架协议。协议显示,俄方将每年向中国供应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30年。中俄东西两线在建成之后,向中国输入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年,占到中国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7%。

(1)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人口主要集中在其亚洲部分

B.森林资源丰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广的亚寒带针叶林

C.拥有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D.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向日葵等

(2)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储量和产量居于世界前列的有石油、天然气等,为俄罗斯发展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天然气的符号是 ,主要分布在____河以西。

(3)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时,均是通过。 (运输方式),中俄油气合同全面实现后,将通过中俄天然气西线管线把天然气引入中国,并通过国内已有的____工程管线将天然气输送到能源消费量大的东部地区。

(4)连接俄罗斯工业区的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____运输,从俄罗斯的交通图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路西起____,东到太平洋沿岸的港口 ____,中途穿过亚欧分界线——图中的甲山脉,其名称为____山。

【题目】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丙所示),比较步骤3步骤1中的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的哪一个?

(3)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砝码的重为0.5 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是 ( )

A.大于0.5 N B.大于零但小于0.5 N C.等于0.5 N D.等于零

(4)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