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找出下面句子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A、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B、望着邓奶奶的遗像,同学们忍不住放声痛哭。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一枚古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他们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变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抄身。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     )不同意抄身(     )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     )是的(     )我反对抄身(     )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我没有偷金币, 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了,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格兰汀问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们有意避开他。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万分内疚。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哩?”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滞呆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 “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1.结合上下文解释成语。
兴致勃勃:                                                                
谈笑风生:                                                                
不翼而飞:                                                                
众目睽睽:                                                                
2.将画“——”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短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又是谁?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中心事件:                                                                  
主要人物:                                                                  
性格特点:                                                                   
5.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对待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关后,就请韶山的老人来吃饭。当毛泽东向他的毛老师敬酒时,毛禹诛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敬老尊贤 应该 应该 毛泽东同志(谦和 抱歉 谦让)地说 
  徐特立曾经在湖南第一师范从事教育工作,做过毛泽东的老师。20年后,当徐特立过60岁生日时,身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领袖的毛泽东特地写信向他祝贺, 说 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 您现在仍是我的先生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建国初,毛泽东刚进北京城,尽管政务繁忙,仍特地拍电报邀请身在地方的徐特立去北京会晤。徐老师到中南海后,毛泽东专门备了几样家乡菜为老师洗尘。席上,一碗湘笋,一碗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谦和 抱歉 谦让)道:“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    
  上桌前,徐老对毛泽东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毛泽东马上(谦和 抱歉 谦让)地说,“您应该坐上席。”硬是把徐老师让到上席。   
  几日后告别,毛泽东见徐老穿得还像当年那样简朴,更联想到徐老当年为革命牺牲爱子,就将自己的一件呢子大衣送给徐老,说是以表人子之心。徐老接衣在手,激动不已,老泪纵横。毛泽东拉着老师的手,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1.给短文2、3自然段没有标点处加上标点。
2.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
3.找出短文的中心句,在下面画横线。
4.给短文分段,在段末用“‖”标出,并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2自然段在叙述方式上属于____________叙。
6.短文赞扬了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冰取火

  冰与火是不相容的,难道用冰还能取火吗?你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来讲一个故事作为回答吧。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盛夏季节,说是盛夏,其实也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有趣的是,这时没有了白昼、黑夜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他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找了个遍,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坚持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就没有生命。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的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眯着深陷在高高眉棱下的两眼,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摸弄,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这缕青烟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牢牢地吸引着每个人的视线。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快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挨个和那个年轻队员热烈地拥抱,亲吻。他们把他高高举起,齐声喊着:

  “我们的普罗米修斯!我们的普罗米修斯!”

1.先找一找下面各组字的区别,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探(  )

低(  )

吸(  )

深(  )

抵(  )

汲(  )

缕(  )

测(  )

楼(  )

侧(  )

2.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方法提示:可联系字义定多音字的读音。]

1)柔和的阳光把它那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  ]

Aj9

Bj!

2)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节。

[  ]

Ash8ng

Bsh6ng

3)他们克服重困难,进行科学探测。

[  ]

Azh^ng

Bch$ng

3.试着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4.你能把这些词语搭配恰当吗?

茫茫的

死神

久久地

举起

无情的

冰原

轻轻地

思索

淡淡的

双手

牢牢地

温暖的

青烟

高高地

吸引

5.那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做的“冰透镜”?请你把他的制作过程用横线在文中画下来。

6.本文是通过叙述一位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取火使大家走出困境、获得生存希望的事,从而(  )。[方法提示:联系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思考。]

A.向人们介绍南极洲是个寒冷的地方

B.告诉人们用冰也能取火

C.赞扬那个年轻的探险队员遇事沉着冷静。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就地取材、解决困难的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用冰取火

  冰与火是不相容的,难道用冰还能取火吗?你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来讲一个故事作为回答吧。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盛夏季节,说是盛夏,其实也在零下二十度左右。有趣的是,这时没有了白昼、黑夜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他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找了个遍,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坚持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就没有生命。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的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眯着深陷在高高眉棱下的两眼,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摸弄,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这缕青烟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牢牢地吸引着每个人的视线。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快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挨个和那个年轻队员热烈地拥抱,亲吻。他们把他高高举起,齐声喊着:

  “我们的普罗米修斯!我们的普罗米修斯!”

1.先找一找下面各组字的区别,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探(  )

低(  )

吸(  )

深(  )

抵(  )

汲(  )

缕(  )

测(  )

楼(  )

侧(  )

2.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方法提示:可联系字义定多音字的读音。]

1)柔和的阳光把它那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  ]

Aj9

Bj!

2)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节。

[  ]

Ash8ng

Bsh6ng

3)他们克服重困难,进行科学探测。

[  ]

Azh^ng

Bch$ng

3.试着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4.你能把这些词语搭配恰当吗?

茫茫的

死神

久久地

举起

无情的

冰原

轻轻地

思索

淡淡的

双手

牢牢地

温暖的

青烟

高高地

吸引

5.那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做的“冰透镜”?请你把他的制作过程用横线在文中画下来。

6.本文是通过叙述一位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取火使大家走出困境、获得生存希望的事,从而(  )。[方法提示:联系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思考。]

A.向人们介绍南极洲是个寒冷的地方

B.告诉人们用冰也能取火

C.赞扬那个年轻的探险队员遇事沉着冷静。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就地取材、解决困难的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阳光雨露

  ①“好好学习”是毛泽东主席1952年“六一”前夕为北京育英学校题的词。

  ②北京育英学校诞生在解放前夕党中央所在地河北西柏坡,1949年随党中央直属机关迁入北京。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国初期,中央许多领导同志的子女在这里读书。195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些学生家长出于对下一代的关心,纷纷以各种方式向学校和孩子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当时,毛泽东主席的小女儿李纳是育英学校的小学生。一天下课后 校长韩作黎把李纳找到校长室 亲切地对她说 学校要庆祝 六一 你回家请主席给咱们学校题个词 好不好 李纳听了很高兴 就像领了一项重要任务 周末一到 她就赶紧回到家中

  ③星期天上午,李纳(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地走进爸爸的办公室,站在大办公桌前,趁主席工作空隙连忙说:“爸爸,韩校长交给我一个任务,‘六一’就要到了,请您给学校题个词。”毛主席看着李纳一脸(庄严 严肃)的神色,慈祥地笑了,欣然答应了她的请求,当下在办公桌上摊开纸,略加思索,挥笔写下“好好学习”四个字,主席对着题词左右端详了一下,觉得字有些小,就用浓墨大笔再次写下了“好好学习”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④第二天,李纳(郑重 庄重)地把题词交给了韩校长。全校师生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极了。学校专门将这一题词镌(ju1n)刻在校门迎面高大的影壁上。每当曙光升起,学生走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好好学习”四个大字。每年“六一”,全校师生都要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为动力,开展各种庆祝活动,(鼓励 激励)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⑤如今,在育英学校的校园里,“好好学习”似金色的阳光,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像雨露,滋润着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1)

请把文中不恰当的词语画去。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2)

请你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3)

从哪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和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4)

把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5)

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写出近义词。

生(y2n d4n)  入(qi1n q1n

光(sh( s(  )  报ji4o xi4o

写出的近义词:

诞生(  )  迁入(  )

曙光(  )  报效(  )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6)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校长亲切地对她说:“你回家请主席给学校题个词。”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校师生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极了。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纳高兴地领了一项任务。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纳领了一项重要任务。

李纳请毛主席题个词。

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7)

“好好学习”似金色的阳光,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像雨露,滋润着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1)这句话里,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8)

本文以什么作标题的?

[  ]

A.

以主要事件作标题的。

B.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作标题的。

C.

以景物或事物的名称作标题的。

D.

以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标题的。

(9)

认真地读一读主席题词的经过,尤其是先后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笔体题词,你能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课文《雨来没有死》从“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到全文结束和课外段《射阳河畔的小英雄》,然后回答问题。

《射阳河畔的小英雄》

徐立青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射阳河畔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抗日战斗队,这就是一度名闻遐迩的射阳儿童团。

  在射阳大地上一直传颂着一名儿童在凶恶、奸诈的敌人面前,机智刚强、大义凛然的故事。19438月,我抗日民主政府邓乡长的儿子邓家华在三区四保小学读书,敌人得知他父亲是抗日政府领导人,便把他抓走带到上冈,利用各种方法,威胁利诱、哄骗恐吓,要他交出父亲的活动情况和下落,均遭他严词拒绝。敌人拿东西哄小家华吃时,他指着敌人的鼻子骂道:“我不听土匪的哄骗,不吃汉奸的东西。”敌人看软的不行,就施硬的,用绳子把他吊起来抽打。但他毫不畏惧,嘴里还不停斥责道:“你们这些狗东西,狗命不会太长了。”后来,他趁敌人警戒疏忽时,逃出虎口。

  射阳吴滩小学12岁的学生、儿童团员刘必新遇敌人智收子弹以及15岁的小学生、儿童团员顾克儒智擒伪军的事迹,被人民群众传为美谈。一天,从小前庄过来的一个伪军,将20排子弹放在草地上,便找地方大便去了。这时恰巧跑过来一只母鸡,这个伪军将裤子一提就去捉鸡了,却忘了放在地上的子弹。刘必新正好路过这里,他飞快地将子弹拿走,交给乡政府。15岁的儿童团员顾克儒,有一天将一个徒手伪军骗过河,与当地群众一起将其活檎,并送到区政府。

  射阳儿童团在打击日伪和配合我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中,大显身手,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

1.《射阳河畔的小英雄》一文叙述了哪三件事表现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2.两篇选文的共同点是:三位小英雄都是机智勇敢的。他们的这个特点在文中哪些语句中显现出来,请各找一例。

3.两篇选文所写的都是抗日战争中小英雄的事迹,你还知道和平时期少年小英雄机智勇敢的故事吗?搜集一两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4.从雨来、邓家华、刘必新、顾克儒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面临危急的时刻,你应该怎样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课文《雨来没有死》从“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到全文结束和课外段《射阳河畔的小英雄》,然后回答问题。

《射阳河畔的小英雄》

徐立青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射阳河畔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抗日战斗队,这就是一度名闻遐迩的射阳儿童团。

  在射阳大地上一直传颂着一名儿童在凶恶、奸诈的敌人面前,机智刚强、大义凛然的故事。19438月,我抗日民主政府邓乡长的儿子邓家华在三区四保小学读书,敌人得知他父亲是抗日政府领导人,便把他抓走带到上冈,利用各种方法,威胁利诱、哄骗恐吓,要他交出父亲的活动情况和下落,均遭他严词拒绝。敌人拿东西哄小家华吃时,他指着敌人的鼻子骂道:“我不听土匪的哄骗,不吃汉奸的东西。”敌人看软的不行,就施硬的,用绳子把他吊起来抽打。但他毫不畏惧,嘴里还不停斥责道:“你们这些狗东西,狗命不会太长了。”后来,他趁敌人警戒疏忽时,逃出虎口。

  射阳吴滩小学12岁的学生、儿童团员刘必新遇敌人智收子弹以及15岁的小学生、儿童团员顾克儒智擒伪军的事迹,被人民群众传为美谈。一天,从小前庄过来的一个伪军,将20排子弹放在草地上,便找地方大便去了。这时恰巧跑过来一只母鸡,这个伪军将裤子一提就去捉鸡了,却忘了放在地上的子弹。刘必新正好路过这里,他飞快地将子弹拿走,交给乡政府。15岁的儿童团员顾克儒,有一天将一个徒手伪军骗过河,与当地群众一起将其活檎,并送到区政府。

  射阳儿童团在打击日伪和配合我军民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中,大显身手,做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

1.《射阳河畔的小英雄》一文叙述了哪三件事表现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2.两篇选文的共同点是:三位小英雄都是机智勇敢的。他们的这个特点在文中哪些语句中显现出来,请各找一例。

3.两篇选文所写的都是抗日战争中小英雄的事迹,你还知道和平时期少年小英雄机智勇敢的故事吗?搜集一两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4.从雨来、邓家华、刘必新、顾克儒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面临危急的时刻,你应该怎样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秋的原野

  窗外飘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__________,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这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许嫌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长颈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或许是喝了过量的酒,或许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__________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着收割的稻田,好似__________。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们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的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上牛背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鹅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
(2)今天,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
A.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B.生命力,活力。
2.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A.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B.一团火焰
C.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
3.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画上横线。
5.你喜欢秋天的原野吗?读完短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