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加粗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重视它。

A.名词  动词   连词
B.名词  形容词  介词
C.代词  副词   介词
D.动词  动词   介词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①人一上年纪,就会觉得“记性越来越差”,真是这样吗?

  ②人的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数量最多,有1000亿个。随着人的发育,脑细胞逐渐减少,每天要减少数万个,也就是说每秒钟都要减少一个。人们认为,随着脑神经细胞越来越少,记忆力就会降低。但是,在1000亿个神经细胞中,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而且在人控制记忆的中枢“海马”中,神经细胞在不断增殖。海马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直径1厘米左右,长10厘米左右,呈弯曲的黄瓜状。

  ③研究人员最初是在老鼠实验中确认海马神经细胞会增殖的。他们在两个老鼠饲养箱中一个放入了几个可以像水车那样滴溜溜转的玩具,另一个则什么都没放。结果表明,在有玩具,即存在很多刺激的环境中生活的老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了15%。

  ④这并不是在老鼠身上才会发生的特异现象,人脑亦然。英国认知神经学家麦奎尔证实了这一点。

  ⑤他瞄准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出租车司机的职业特长是只要乘客告诉他去哪里,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________,并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找到驶抵目的地的捷径。在他们的大脑中________了伦敦市内2.4万条道路的基本情况,需要时可以从这些________丰富的记忆中准确地提取出来并在脑海中________。麦奎尔对出租车司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海马部分比一般人大,而且驾龄越长,海马越发达,干了30年的老司机的海马要比年轻时大出3%。也就是说,在脑的机能中,记忆力通过锻炼会提高,而且这与年龄无关。

  ⑥支配记忆力的是海马,但保管记忆的并不是海马,而是大脑的侧头叶。外界送来的信息通过大脑的侧头叶被送入海马,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海马发挥根据重要性来筛选信息的“调度”作用,确认必须要记忆的就会被再次送到侧头叶作为记忆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删除。

  ⑦大脑中如果没有海马,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在利用猴子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猴子记住一些事情后,将其海马摘除,猴子就记不住这些东西了。但是,侧头叶仍在正常地发挥作用,以前记住的东西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有趣的是,猴子并没有记住海马被切除前一个月的事情,因为这些信息在海马中正处于等待筛选的状态。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的一个月内,必须要复习一遍。

  ⑧年纪大,记忆力就会减退,这是一种错觉。记忆力减退并不是由于脑神经细胞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热情减弱了,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有求知欲的人即使上了年纪,记忆力也不会衰退,而会更加旺盛。

(1)

从全文看,海马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特征:_________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的四个________内应选用的词语是(  )

[  ]

A.

选择 储量 储量 放映

B.

判断 储量 存储 放映

C.

选择 存储 存储 回放

D.

判断 存储 储量 回放

(3)

下列说法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

A.

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而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但它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

B.

“海马”是人控制记忆的中枢,位于接收传送信息、并保管经过筛选后的记忆信息的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筛选之后,把重要的部分交回侧头叶保管,而其余部分就被自动删除了。所以,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复习一遍。

C.

海马损坏,人就会得健忘症。

D.

“人老记性差”是一种错觉,根据“老鼠实验”和麦奎尔的调查,人越老“海马”越发达,所以记忆力越强。

(4)

第②段中划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②段中加粗词“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叫做简或犊。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用朱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做“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但</PGN0039B.TXT/PGN>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藏于英国博物馆。

1.用“从……到……”的格式,为选段加一个标题,填入下列方格(每格一字)。

□□□□□□□□

2.根据语意,在第一段的方格里填入“和”或者“或”。

3.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卷”字同“开卷有益”中的“卷”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卷土重来
卷帙洁繁
B.席卷八荒
手不释卷
C.风卷残云
席卷宇内
D.读万卷书
手不释卷

4.选段能够表达成语“苇编三绝”的意思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三段中加粗的“还”,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必须有被定义的概念(又叫“属概念”)和定义的概念(又叫“种概念”)。例如:

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是被定义的概念,“能被2整除的数”是定义的概念。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在括号里打“√”。

①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

②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

③我国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  )

④竹简是我国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⑤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形成“册”。(  )

7.第二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B.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C.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犊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D.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8.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的时间是

[  ]

A.东汉以前
B.东汉
C.不迟于唐朝
D.唐朝

9.帛书的优点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普遍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是因为它比竹片、木条________,比绸子________。

11.这几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标志性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对前三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明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B.介绍我国早期的书籍采用的材料:竹片、木板、绸子。

C.说明我国早期的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和优缺点。

D.说明简牍和帛书才是正式的书籍,在此之前产生的书籍是书籍的雏形。

13.“一般5寸至2尺长”中的“一般”不能删掉,“至”不能改为“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将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会突然黑下来,太阳会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束。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0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将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将有3亿人可以看到。只要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会漆黑一片,如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不要惊慌,应立即打开车灯减速小心驾驶。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两年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09年。

1.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叫“日全食”。

答: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此次日全食为什么说是“最壮观的天象”?

答: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能否去掉?有什么作用?

在日全食发生时,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答:________________

4.对此次日全食移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__。

A.由东到西

B.由西到东

C.由北到南

D.由南到北

E.由乐山往重庆移

F.由重庆往乐山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时先主新野(  )

(2)将军枉驾顾之(  )

(3)耕于南阳(  )

(4)遂用猖獗(  )

(2)

下列句中加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

谓计将安出(徐庶)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________,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011年岁末,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翻译软件——有道词典推出2011十大年度英文词汇。位居第二名的是“PM2.5”。“PM2.5”是什么?它究竟“何德何能”一跃成为十大英文词汇中的“榜眼”?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份,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PM10相比,PM2.5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

如何应对PM2.5?专家指出,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

9.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总分顺序

10.下列句子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2分)

A.它究竟“何德何能”一跃成为十大英文词汇中的“榜眼”?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C.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D.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份,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影响很小。

B.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

C.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的原因是它粒径小,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D.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PM2.5因国内空气污染严重而成为2011年度位居第二名的英文词汇。

B.PM2.5对人体的危害比PM10更大。

C.PM2.5可以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会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D.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有着完全相同的原因,即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诸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2)

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咨臣当世之事

B.

遂许先帝驱驰

C.

扶苏数谏故

D.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

谓计将安出(徐庶)

(4)

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

(5)

[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a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减)

(1)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

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

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

A.

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

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

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5)

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③段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说理,诙谐风趣,说理生动。

B.

文章句式多变,短句、长句兼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第④段。

C.

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粗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D.

文章巧用文言,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等句子,富有文采而不失简洁明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