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指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雁荡具体而微者。 D.今战士还者不足两万耳。 |
试题答案
A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甓,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适:恰好
B.还,与舟人治祭具 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相 相:帮助
D.再拜跪伏,祝毕 祝:祝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3分)
译文: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3分)
译文: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4分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C.何陋之有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A.节选的第一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要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它启示我们,议论说理与文章的生动性并不矛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C.何陋之有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第一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要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它启示我们,议论说理与文章的生动性并不矛盾。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C.何陋之有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A.节选的第一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要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它启示我们,议论说理与文章的生动性并不矛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
B.而绝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 舍:停止 |
C.小学而大遗遗:遗忘士大夫之族族:类 |
D.用心一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
A.吾未见其明也日与其徒上高山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C.顺风而呼倚歌而和之 |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渺渺兮予怀 | D.凌万顷之茫然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吾从而师之 | B.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
C.望西山,始指异之 |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
B.而绝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 舍:停止 |
C.小学而大遗遗:遗忘士大夫之族族:类 |
D.用心一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
A.吾未见其明也日与其徒上高山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C.顺风而呼倚歌而和之 |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渺渺兮予怀 | D.凌万顷之茫然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吾从而师之 | B.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
C.望西山,始指异之 |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树的印象
向午平
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老柳树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④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⑤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⑥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⑦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形状。形状依然,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聩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大的海洋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那冰冷的坚硬有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陶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子培育新一轮生命。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⑧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阴沉木。
⑨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有些生动起来。
⑩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诸多的美来。
(节选自409年第8期《青年文学》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 。
2.仔细阅读第⑦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3.第①③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⑧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5.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6.细读本文与下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 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
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