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为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各填入一句话,并使语意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国干涉主义的内涵从地区干涉到全球干涉,                      ,已发生重大变化,____________ ,这不由使人提高警惕。去年以来,随着“阿拉伯之春”的泛起,美国深为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所困扰。受到冲击的所谓集权国家,                           。如何应对,颇使美国为难。由此,“新干涉主义”甚嚣尘上。                                                   。对于沙特,美国极为关注,确保突尼斯的“茉莉花香”不会飘入利雅得。对于埃及这一美国长期盟友,美国积极两面下注,无论穆巴拉克是否执政,美国都希冀埃及政府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不会改变。
①其中一些是美国的长期友邦,而另一些则是美国的眼中钉
②具体而言,美国针对不同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国别政策
③从保障地缘利益到声称保护人道
④武力干涉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⑤所谓“新干涉主义”是指时代变化赋予“干涉主义”新的形式和内涵

A.③④①⑤②    
B.④①②③⑤    
C.⑤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⑤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魂兮归来
陈世旭
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
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
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
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
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
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
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
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
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
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
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
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
岳飞无愧。
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
岳飞,魂兮归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汤阴行》)
【小题1】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2)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
【小题3】文中第四段化用了岳飞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首尾呼应,以作者游踪开头,通过对南宋历史的反思与岳飞悲剧的叙写和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岳飞的景仰之情。
B.结尾部分联系了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和民族精神,使文章更富于时代特色。

20090518

C.南宋以后之所以出了很多汉奸和卖国贼,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

D.“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赵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E.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小题1】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2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2分)(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小题4】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3分)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1.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2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3.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2分)(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4.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3分)

6..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魂兮归来
陈世旭
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
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
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
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
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
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
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
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
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
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
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
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
岳飞无愧。
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
岳飞,魂兮归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汤阴行》)
1.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3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2)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
3.文中第四段化用了岳飞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4.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首尾呼应,以作者游踪开头,通过对南宋历史的反思与岳飞悲剧的叙写和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岳飞的景仰之情。

 

B.结尾部分联系了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和民族精神,使文章更富于时代特色。

20090518

C.南宋以后之所以出了很多汉奸和卖国贼,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

D.“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赵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E.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________,愚鲁的人________,聪明的人________;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①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②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③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④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⑤史鉴使人________;诗歌使人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伦理之学使人________;逻辑与修辞使人________。⑥“学问变化气质。’⑦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⑧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⑨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⑩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选自《培根论说文集》)

1.依次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关联词语,全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此 或者 但是 还
B.因为 也许 但是 乃
C.虽然 或许 但是 也
D.不仅 而且 虽然 却

2.依次填入文中第①段横线上的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3.第①段“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一句的意思是

[  ]

A.人的天赋自然、纯朴,故应通过学问的锻炼,使其进一步完善。

B.人的天赋富有生命力,故应通过学问的锻炼,使其进一步完善。

C.人的天赋可以自生自灭,故应通过学问的锻炼,使其不断完善。

D.人的天赋如不教育和规范,就会任其发展;故应通过学问的锻炼,使其不断完善。

4.对文中第①段的中心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调学问要经受经验的锻炼。

B.论述学问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C.论述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

D.论述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5.依次填入文中第②段横线上的词,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6.对第②段“不特如此”加粗的“特”的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特别,尤其

B.专,单一

C.只,但

D.特殊,不平常的

7.第②段十二句话,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8.文中第②段在谈治学方法时,作者主张是(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18分)

那 树

王鼎钧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到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一个人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两个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选文有删改)
2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计程车司机和乘客的话语,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棵大树已经成为历史车轮前进的障碍,它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再也没有人需要它了。

B、文中说“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而不说“交通专家决定砍去那棵树”,意在表现交通专家的专横,也表现大树不可改变的悲剧结局。

C、散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的爱憎感情,如“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们的传统是引领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D、大树最终在电锯声中倒下了,大树的叹息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惋惜和无奈,隐含作者对只顾建设发展,破坏自然的短视行为的忧虑和非议。

E、本文想像大胆而丰富,笔法虚实相生,语言优美含蓄,构思新颖独特,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悠长的情韵,为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审美空间。

F、作者在行文之间流露出对大树的依恋哀悼之情,但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大树的命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大树的悲剧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23、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大树悲剧的震撼力。请结合原文,就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24、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全文后,大树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把这种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字数在100---140字之间,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然后逐一回答文后各题。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________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下面的内容应填入第一段的空白处,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

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②什么也没有了

③宋代的衣冠

④唐代的笑容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2)对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句中的“惹眼”、“招摇”、“尴尬”依次为“显眼”、“卖弄”和“很不自然”之意。

B.这两句交代了王道士将中座塑雕砸毁而换成天师和灵官塑像的原因。

C.这两句是从客观视觉效果的角度来写洞壁粉刷后的情况。

D.这两句是就王道士的感觉而言,从中可看出他那旧式农民的封建意识和愚昧无知。

(3)对第三段中的4个“惨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个“惨白”用以形容洞中景象的暗淡,后两个“惨白”则用以形容内心的痛苦。

B.前两个“惨白”纯属实写,而后两个“惨白”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是虚写。

C.文中的4个“惨白”都是冷色调的词语,都含凄切、悲伤的意味,只不过前两个侧重状写景物,后两个用以形容心情。

D.文中的4个“惨白”意思各不相同,可依次解作暗淡、苍白、悲切、空白。

(4)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作者借虚拟亲临王道士毁坏敦煌壁画和塑雕现场时的情景,来表达痛惜的心情。

B.“请等一等,等一等……”,该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作者既痛惜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省略号表明省去了后边越说越无力的几个欲反复的“等一等”。

D.“但是等什么呢?”这个反诘句紧承上一句,强调对卑微、渺小、愚昧的王道士,对昏庸、腐败、卖国的统治者,对可耻、可笑、可悲的历史事实,除深感痛惜、惨切之外。实在无话可说了。

(5)对这三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酣畅淋漓,充满激情。
B.亦庄亦谐,笔调沉重。
C.幽默讽刺,妙趣横生。
D.晓畅质朴,清新雅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然后逐一回答文后各题。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________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下面的内容应填入第一段的空白处,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

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②什么也没有了

③宋代的衣冠

④唐代的笑容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2)对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句中的“惹眼”、“招摇”、“尴尬”依次为“显眼”、“卖弄”和“很不自然”之意。

B.这两句交代了王道士将中座塑雕砸毁而换成天师和灵官塑像的原因。

C.这两句是从客观视觉效果的角度来写洞壁粉刷后的情况。

D.这两句是就王道士的感觉而言,从中可看出他那旧式农民的封建意识和愚昧无知。

(3)对第三段中的4个“惨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个“惨白”用以形容洞中景象的暗淡,后两个“惨白”则用以形容内心的痛苦。

B.前两个“惨白”纯属实写,而后两个“惨白”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是虚写。

C.文中的4个“惨白”都是冷色调的词语,都含凄切、悲伤的意味,只不过前两个侧重状写景物,后两个用以形容心情。

D.文中的4个“惨白”意思各不相同,可依次解作暗淡、苍白、悲切、空白。

(4)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作者借虚拟亲临王道士毁坏敦煌壁画和塑雕现场时的情景,来表达痛惜的心情。

B.“请等一等,等一等……”,该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作者既痛惜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省略号表明省去了后边越说越无力的几个欲反复的“等一等”。

D.“但是等什么呢?”这个反诘句紧承上一句,强调对卑微、渺小、愚昧的王道士,对昏庸、腐败、卖国的统治者,对可耻、可笑、可悲的历史事实,除深感痛惜、惨切之外。实在无话可说了。

(5)对这三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酣畅淋漓,充满激情。
B.亦庄亦谐,笔调沉重。
C.幽默讽刺,妙趣横生。
D.晓畅质朴,清新雅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②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③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④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⑤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⑥这些方针政策应该________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________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________是英国________能够接受,________对他们也有好处。⑦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⑧这些都需要时间。⑨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⑩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1.这段文字共有十句话,请选出对其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磋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虽然 但是 必须 也 所以

B.不仅 而且 首先 也 因为

C.虽然 而且 首先 必须 因为

D.不仅 而且 必须 也 所以

4.文中加粗的“他们”指的是:

[  ]

A.香港人民

B.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

C.英国

D.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和英国

5.体会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

(1)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2)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6.既然“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为什么还要说“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