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面三则信息,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1)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2)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3)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A.中国人文化素质太低
B.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C.现行教育制度问题不少
D.学生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18——21题。

诗人和酒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和酒。酒固然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酒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有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唐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养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刘伶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惠得多。《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清风,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婆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18、作者说,小时候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却是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酒漫漫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3分)

19、第四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20、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2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

B、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C、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

D、“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

E、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扳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十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走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庄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丁。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

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

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

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

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

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

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

是什么?(4分)

答:

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秘密

邵昌玺

早上七点钟,新来的办事员周可就早早地来到工厂,因为今天要举行一项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引进外资的重要活动,他必须赶在八点之前把会场布置妥当。昨天下班之前周可就已经把会场布置好了,今天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一下。

周可把会场中间的椭圆形会议桌擦了又擦,直到一尘不染,才在外商代表方就座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并放上“嘉宾席”标志牌。同样,他也在厂方代表就座区域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放上“厂方代表席”标志牌,自然地把会场分成两部分。

八点钟,双方代表准时走进会场。周可首先客气地把外商代表杰克一行请到“嘉宾席”就座,然后安排“自己人”在对面落座。他则站在会场一角,随时准备为会议服务。

洽谈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场里变得很嘈杂。

原来,双方因为资金的投放问题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杰克认为把资金投向一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项目上,有风险,是在滥用合作资金;而厂方代表则想表明他们是决不会滥用这笔资金的,因为这个项目他们也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最终确定下来的。双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周可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十点三十分,会场休息时间到,双方代表都走出会场,进行片刻休息。

不一会儿,周可看见杰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进会场,并顺便坐到了“厂方代表席”上。还没等他过去提醒,竟然拿起眼前果盘里的“水果”就要吃起来。

霎时,周可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目瞪口呆,眼看着杰克把“水果”慢慢地放进嘴里……  周可就像一座雕塑,完全僵住了。

虽然“厂方代表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和“嘉宾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同样“鲜艳欲滴”,但是,“嘉宾席”上果盘里盛着的是真正散发着清香味的各色水果,而“厂方代表席”果盘里盛着的则是有色无味的“水果模型”,说白了,就是各种“塑料水果”。因为做得“精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真伪的,也只有本厂员工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每次在这种场合之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人去动面前的“水果”,只有看客人吃的份。今天他也是照例行事,可万万也没想到却在这上面出了岔子。

果然不出所料,杰克眉头紧锁,把已经放到嘴里没有咬动的“水果”拿在手里反复地看,又看看四周。当他看到面前会议桌上摆着的“厂方代表席”标志牌,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坐错了位子。他又看了看面前果盘里的“水果”,然后起身回到原来座位重新坐下。

周可面如死灰。

这时,休息的与会代表陆续走进会场,等大家到齐后,杰克站起身,郑重地说:“诸位,我已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宣布,我方同意跟贵厂合作,并接受你们提出的方案,我们会按照合同的约定于近期把第一笔合作资金划入贵厂账户。”

一句话,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周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

杰克接着说:“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他们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杰克边说边指着对面水果盘里的“水果”。

外商代表方的其他人员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时周可和厂方代表都反应过来,随即,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请你概括出办事员周可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联系文中杰克的话:“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取得成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该小说在情节上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哪个方面?请简要概述一下(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  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看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暑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

的地方?

答:                                                                           

                                                                              

                                                                             

                                                                              

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

女儿?

答: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

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

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诗情的郑和墓

宁  宇

大巴士驰出南京城南太平门,经过雨花台直奔南郊牛首山。

汽车拐弯驶入山麓泥道,绕过一片马尾松和杂林丛生的山坡,在一块开阔的平地停下。我们下了车,顺着山路向上走,脚下黄花连绵,耳畔鸟鸣啁啾,令我们心旷神怡。山路旁有石亭,中立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铭刻有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及记叙修墓的经过。

郑和墓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当地农民称之为“回回”山,因为郑和出身在云南晋宁县一个虔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以后他入朝为太监才改信佛教。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他的后裔世世代代守看墓地,在附近繁衍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取名“郑家村”。六十年代初,云南的郑家后裔曾到牛首山扫墓,祭奠祖先。他的后裔为他们的祖辈出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深感自豪,这说明立功创业得民心者必名扬后世。

十年前,南京有关部门对郑和墓旧址进行了考察和修缮,我们今天来瞻仰的已不是野草包围遗世数百年的荒冢,而是整修一新的墓园。两排苍松排列成长长的甬道,显得庄严肃穆。甬道尽头是水青石料建筑的石阶和平台,每走完七个台阶到达一个平台,可以歇脚览景,这样共有二十八级石阶和四处平台。我疑惑不解地问为何如此设计,一位陪同人员是郑和的后裔,他向我们解释道:七个石阶是说明郑和七下西洋;四处平台表示他访问过四十个国家;加起来共二十八级石阶象征郑和航海二十八年。这个设计很有诗情很有想象也很有艺术,将郑和的航海经历浓缩到这个墓道构筑里了。

登到最上面一层平台,就到达半圆形的墓地,墓茔原为黄土覆盖,现已改建成石质伊斯兰教墓葬造型,下方两侧雕刻有精致匀称的云、水图案,上面则是蔓藤植物绿叶图案,再上面刻有一朵朵美丽的莲花。郑和似乎仍在云天水域中破浪航行,抵达一个个佛教和伊斯兰国家,送去和平与友谊。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专家的考证,他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程中,以六十三岁的高龄病逝于东非古里国附近的印度洋上。官兵和水手们按伊斯兰教的教规,将他焚香沐浴白布裹身,海葬于印度洋起伏叹息的波涛中。葬前剪下了郑和常被海风梳理的花白长发,留下了他穿的一双沾有异国泥土的长靴,迢迢万里带回国内。明宣德皇帝宣旨将花发、长靴葬于佛教胜地牛首山背东朝西的山麓,为郑和的衣冠冢。

四百九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忘不了这位世界航海的先驱,中国的大航海家。他比西班牙的哥伦布远洋航行早八十七年,比葡萄牙的麦哲伦远洋航行早一百一十四年,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航海事业的兴起、发展、昌盛和衰败的过程。从他之后,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宣布“片板不准出海”,在“世界中心”的梦呓中妄自尊大。一直到英帝国主义用侵略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腐败的满清政府派员就在当年勒石刻碑记载郑和远航归来伟大功绩的所在地净海寺,谈判签订了不平等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这无疑对历史是一次嘲笑和讽刺!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工程的开发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拓宽人类生存的领域。繁忙的海上航运将大大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循环。因此我们要大大增强海洋意识,进一步开放,面向海外……

我站在郑和墓前,眺望平川绿野,眼前的青条石阶和平台,瞬间似乎化为滚滚水天一色的大海波涛,郑和率领有二百零八艘宝船满载二万五千名官兵的船队劈风斩浪浩浩荡荡向西航行……

作者是怎样介绍郑和墓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答:                                                                         

                                                                           

                                                                           

                                                                         

作者为什么说“这无疑对历史是一次嘲笑和讽刺”?(5分)

答:                                                                     

                                                                          

                                                                              

全文是怎么结尾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5分)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按游览行踪记叙,先描写周围环境特点,再交代甬道、石阶和平台,最后是墓地、墓茔,条理清晰,描写、说明尽显郑和墓的特点。

B.文章第二自然段强调郑和墓周围环境的特点:茂盛、喧闹,以暗示郑和航海功绩的卓著。

C.在描写墓地的基础上,作者还将郑和这位世界航海的先驱与哥伦布、麦哲伦进行对比,生发感慨,展开想象,使读者读后既感到钦敬,又感到自豪。

D.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叙述郑和安葬的情况,意在说明郑和出身于一个虔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只是他入朝后才改信佛教。

E.文章采取记游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英雄的颂扬,读之倍感亲切而又含义隽永。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秘密     邵昌玺

早上七点钟,新来的办事员周可就早早地来到工厂,因为今天要举行一项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引进外资的重要活动,他必须赶在八点之前把会场布置妥当。昨天下班之前周可就已经把会场布置好了,今天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一下。

周可把会场中间的椭圆形会议桌擦了又擦,直到一尘不染,才在外商代表方就座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并放上“嘉宾席”标志牌。同样,他也在厂方代表就座区域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放上“厂方代表席”标志牌,自然地把会场分成两部分。

八点钟,双方代表准时走进会场。周可首先客气地把外商代表杰克一行请到“嘉宾席”就座,然后安排“自己人”在对面落座。他则站在会场一角,随时准备为会议服务。

洽谈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场里变得很嘈杂。

原来,双方因为资金的投放问题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杰克认为把资金投向一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项目上,有风险,是在滥用合作资金;而厂方代表则想表明他们是决不会滥用这笔资金的,因为这个项目他们也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最终确定下来的。双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周可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十点三十分,会场休息时间到,双方代表都走出会场,进行片刻休息。

不一会儿,周可看见杰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进会场,并顺便坐到了“厂方代表席”上。还没等他过去提醒,竟然拿起眼前果盘里的“水果”就要吃起来。

霎时,周可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目瞪口呆,眼看着杰克把“水果”慢慢地放进嘴里……  周可就像一座雕塑,完全僵住了。

虽然“厂方代表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和“嘉宾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同样“鲜艳欲滴”,但是,“嘉宾席”上果盘里盛着的是真正散发着清香味的各色水果,而“厂方代表席”果盘里盛着的则是有色无味的“水果模型”,说白了,就是各种“塑料水果”。因为做得“精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真伪的,也只有本厂员工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每次在这种场合之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人去动面前的“水果”,只有看客人吃的份。今天他也是照例行事,可万万也没想到却在这上面出了岔子。

果然不出所料,杰克眉头紧锁,把已经放到嘴里没有咬动的“水果”拿在手里反复地看,又看看四周。当他看到面前会议桌上摆着的“厂方代表席”标志牌,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坐错了位子。他又看了看面前果盘里的“水果”,然后起身回到原来座位重新坐下。

周可面如死灰。

这时,休息的与会代表陆续走进会场,等大家到齐后,杰克站起身,郑重地说:“诸位,我已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宣布,我方同意跟贵厂合作,并接受你们提出的方案,我们会按照合同的约定于近期把第一笔合作资金划入贵厂账户。”

一句话,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周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

杰克接着说:“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他们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杰克边说边指着对面水果盘里的“水果”。

外商代表方的其他人员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时周可和厂方代表都反应过来,随即,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请你概括出办事员周可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答:

联系文中杰克的话:“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取得成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