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七言的古代诗句的朗读节奏,一般分“2、2、2、1”或“2、2、1、2”四拍,相连的两句节拍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
试题答案
A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③/④⑤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文后题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语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立”二字前置,开篇突兀,气势不凡,更突出了词人卓然傲立的形象。
B.诗词中常出现因受韵律制约而倒置的句子,该句即是。
C.这样的倒装在古诗词中很常见,也不见得有什么深意。
D.“橘子洲头”后置,意在将“头”字置于句末,以使它成为韵脚。
(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物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了。
(4)下列对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中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迎头痛击。
C.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下文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5)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情景交融。诗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专注于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文后题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语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立”二字前置,开篇突兀,气势不凡,更突出了词人卓然傲立的形象。
B.诗词中常出现因受韵律制约而倒置的句子,该句即是。
C.这样的倒装在古诗词中很常见,也不见得有什么深意。
D.“橘子洲头”后置,意在将“头”字置于句末,以使它成为韵脚。
(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物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了。
(4)下列对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中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迎头痛击。
C.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下文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5)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情景交融。诗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专注于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