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项中,对句子成分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橱窗里摆着外国友人送的很精致的两个银盘。 此句的主语是“橱窗里”,定语是“外国友人送的”、“很精致的”、“两个”。 B.树荫下那个正在看书的中年男子曾在城里学校当过一年教员。 此句的主语是“中年男子”,补语是“一年”。 C.他经常用探索的目光在那家书店里看有什么书可买。 此句的状语是“经常”、“用探索的目光”、“在那家书店里”,宾语是“什么书”。 D.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一致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此句的谓语是“认为”,宾语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
试题答案
C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富士康“N跳”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
D.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富士康“N跳”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2010年5月富士康“N跳”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
D.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
A.2010年5月富士康“N跳”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有关部门要查明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者,但是也要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
D.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 B.体仁衔之 衔:怀恨。
C.道周不与焉 与: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 | B.体仁衔之衔:怀恨。 |
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 | 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 |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5分)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
华伦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①,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方技》)
【注】 ①壮:针灸术语。艾炙时,灼一次为一壮。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差:病愈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许:一会儿
C.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 难:质疑
D.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信:果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华佗医术造诣高深的一组是 ( )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②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③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④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⑤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⑥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佗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即可,他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也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熟就让病人服饮,告诉病人的禁忌及注意事项,病人很快就能痊愈。
B.华佗在实施腹部外科手术时使用“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这样就开刀取出病人腹内的结积物。他在针灸的用穴、进针、灸壮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C.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到来就诊,病痛的症状相同。华佗却认为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次日早晨两人即都已病愈,行动自如。
D.华佗所处的社会医生属于“方技”,被视为“贱业”,但是华佗却能够以医术养活自己并以服务人民群众而自豪,最终因不愿意成为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医官,被曹操杀害。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译文:
(2)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译文:
(3)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 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 章: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 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 浅:时间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 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搜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
译文: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
译文:
(3)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