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引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的建筑的确很有味道,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上海世博会将要 在此举行,这些建筑必须要推倒。 B.今年冬天刚退休的老王对老伴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 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走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即将开始演出,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 时无声胜有声”。 |
试题答案
AB.今年冬天刚退休的老王对老伴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走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即将开始演出,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术,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悬着巨幅中国山水画,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尺度高达十米以上,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在这里,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增添了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色彩缤纷、无所不包,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讲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之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令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继建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使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比利时陆续亮相。 |
B.雄踞布鲁塞尔最高处的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目前欧洲现存的古典建筑中它是最高的。 |
C.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
D.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 |
【小题2】新闻介绍了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哪些主要活动?试分点归纳。(4分)
【小题3】在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价。(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术,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上空悬着巨幅中国山水画,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尺度高达十米以上,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在这里,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增添了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色彩缤纷、无所不包,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讲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之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令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继建立,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使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比利时陆续亮相。 |
B.雄踞布鲁塞尔最高处的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在目前欧洲现存的古典建筑中它是最高的。 |
C.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 |
D.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 |
E、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是由中国和比利时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这些文化活动只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
2.新闻介绍了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哪些主要活动?试分点归纳。(4分)
3.在欧罗巴利亚的这些活动各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价。(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下面小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现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相思和别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C.在中国人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西溪正在聚起文化名人群落
“一曲溪流一曲烟”,风景迷人的杭州西溪湿地,未来将成为文化名人的集居地。2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画家吴山明、音乐家徐沛东、策划家朱海、导演崔巍、编剧邹静之、作家余华和麦家等8位文化名人正式签约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除此之外,台湾剧作家、导演赖声川,漫画家朱德庸,英国经济学家、创意大师约翰·霍金斯等也成为首批入驻的名家。接下来,杨澜、好莱坞著名导演皮托夫等也要来这里开办工作室。
西溪是杭州的一块风水宝地,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全隐秘在绿色里。今天清晨,记者沿着园区往里走,满眼都是静谧的溪、河、湾、塘、亭、桥,花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腾空飞起,连绵不绝的鸣声相当悦耳。
这里有59幢素雅别致的小楼,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给国内外文化名人入住,在此开设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
“我知道西溪每幢楼都能卖上千万元,杭州能把这个地方保留下来做成一个聚宝盆,会不断给杭州带来荣耀与光彩。”潘公凯说,文化人喜欢“躲”,喜欢寻找安静的地方创作,西溪正是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西溪能够吸引文化人,文化人也能让西溪声名远播。
作家刘恒表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都是有品性的。如果西湖没有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它也许只是一个大水库;同样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西溪在人的眼里再优美,也不过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所以,是中国文化造就了自然景观。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更重要的是,众多文化名人入驻西溪,将为杭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根据协议,入驻的作家、艺术家被要求每年能在杭州待上3个月,并创作出一定的作品等等,每5年要考核一次。只有符合这些标准,才能获得20年的使用权。
首批入驻的名家已明确表示,要在这里静心创作好作品。画家潘公凯说,要给杭州画画;余华、麦家说,要给杭州写好看的故事;徐沛东的“野心”更大:“我来不仅仅是想写一首歌,作一首曲,更重要的是想培养一批人才。当然,我也希望能在这里,不仅仅为杭州,也为中华民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不是嘴上说说,这些文化名人已经在行动起来。余华已邀请了他在国外工作的朋友在今年4月来杭州采风。导演皮托夫已与浙江金球影视签约,打造总投资1亿美元的魔幻大片《人鱼帝国》。编剧邹静之也正在为华策影视创作《西泠印社》的剧本。
文化名人聚集一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记者获悉,追随西溪这块风水宝地而来的,还有导演张艺谋和文化人余秋雨,被称为中国当代画坛“五杰”的刘大为、刘谦、袁运生、冯大中、詹建俊,日本当代艺术大师天野喜孝、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法国雕塑家协会主席乔治·苏泰等。正如邹静之所感叹的那样:“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入住的名家多了,气蕴就会充沛,就会产生更多的奇葩。”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虞白马湖畔曾聚集着一大批文化名人: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叶圣陶等一代名家都曾在那里任教、讲学,形成了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愿今天的西溪也能像当年的白马湖一样为后人津津乐道。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对邹静之“就像一个园子,如果没有奇花异草,就不可能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吸引人”这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入住西溪湿地的名家就像奇花异草,他们的到来将会给名城杭州带来万紫千红的人文春天。 |
B.西溪湿地是个聚宝盆,入驻的文化名人一多,可提升西溪湿地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
C.文化名人入驻西溪,不仅将使西溪的传统特征和内在精髓,得以保存和强化,而且容易营造出人文意蕴浓郁的西溪文化景观。 |
D.文化名人聚集在西溪,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更容易碰撞出新的创意,产生更多的奇葩。 |
A.西湖因为遇到苏东坡、白居易们,从而大大增加了令人留连赏玩的深厚文化意蕴。 |
B.绍兴会稽山因其"千岩竟秀,万壑争流”的旖旎风光,更因东晋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吟咏,而声名远播。 |
C.白马湖所以能名闻遐迩,与朱自清等一代名家都曾在白马湖畔任教、讲学分不开。 |
D.西溪自然景观很优美,是因为它是一片生态环境保存完美的自然湖山。 |
A.选文引用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来证明西溪聚集起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
B.入驻西溪的文化名家已经在文化事业上有所行动,代表人物有余华、皮托夫、邹静之等。 |
C.作者援引“白马湖作家群”史实,是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旨在说明西溪入驻文化名人的重大意义。 |
D.西溪敞开怀抱,笑迎中外文化名家,反映出新时代浙江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有眼光、有才情的精明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贺绍俊
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不会始终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矛盾对立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改革开放为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但当时不少知识分子把独立品格与政治情怀对立起来,甚至质疑忧国忧民传统的正确性,从而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因为对社会职责的放弃,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这一点在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一度引领着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到了80年代末期,伴随着“向内转”,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后来,有人抱怨说文学被边缘化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边缘化不是一个被动式,而是自我放逐的必然结果。
所幸的是,淡薄政治情怀并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潮,更多作家则是在尝试着以新的文学叙事来表达政治情怀,日常生活叙事逐渐兴起并蔚为大观,从根本上改变了宏大叙事的一统天下,但是日常生活叙事并没有取代宏大叙事,相反激发宏大叙事突破过去的僵化模式,构成了当代文学中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的状况。两种文学叙事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借用吉登斯的理论,我把这种两种政治情怀分别称之为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处境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纠缠在一起的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叙事来说,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因而决定了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举例来说,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制内文学与体制外文学,现实性的文学和个人化的文学,这些看似相冲突的文学类型却能相安无事地并存在一起,它们其实在各自倾诉着各自的政治情怀。
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也关乎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因此,一个真正有着精神担当的作家应该既有生活政治的政治情怀,又有解放政治的政治情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这无疑给将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融合为一体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事实上,当代文学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这两种叙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让作家们的精神担当越来越落到实处。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现代文人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具有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政治情怀。
B.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未必与政治现实尤其是政治权力协调一致,其矛盾往往导致文学屈从于政治现实、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品格。
C.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着作家们放弃了对于社会的精神担当,文学逐渐从政治、思想、社会批判等阵地大幅度地后撤。
D.借用吉登斯的理论,作者把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所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怀分别称之为解放政治的情怀和生活政治的情怀。
E.文学叙事的多样性就是要让相冲突的文学类型相安无事的并存在一起,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倾诉各自的政治情怀。
2.下面的文字对“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反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一句中“放逐”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放纵
B.追求
C.竞争
D.边缘化
3.纵观全文,作者所倡导的“文学家的精神担当”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的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认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诺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续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
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2.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妁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