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惠风和畅——畅:舒畅 B.举酒属客——属:嘱托 C.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D.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 |
试题答案
B
|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时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追封萧国公。(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C.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 )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
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
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
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时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4.将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时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追封萧国公。(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C.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 ( )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
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
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
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时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4.将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时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追封萧国公。(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庶:希望
C.何为故入兽口/故:缘故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知:主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 ( )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
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
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
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时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4.将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请弛期更日——驰: 延期
B.民必甚病之——病:生病
C.意者羞法文王 乎——法:取法
D.栾水啮其墓——啮:浸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为栈道而葬——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是其唯惠公乎——其皆出于此乎
C.而又因说文王之义——我欲因之梦吴越
D.惠子非徒行其说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4.翻译下列语句。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炼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惠子相梁:做相
B.或谓惠子曰: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
D.非炼实不食:精熟,精美
(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 ]
A.庄子来,欲代子相。译:庄子到这来,想代替您做相。
B.鹓雏过之。译:鹓雏去拜访它。
C.非醴泉不饮。译: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您想用您的梁国相来呵斥我吗?
(3)对本文段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组织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及以纸笔巡让宾客 巡:假装
B.公闻之,沉吟不言 沉吟:咀嚼品味的样子
C.公矍然而起 矍然:惊异地注视的样子
D.遂亟请宴所 亟:急
2.下列各句中“让”的义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以纸笔巡让宾客 ②勃不辞让 ③公使让之 ④当仁不让于师 ⑤使者大喜,如惠语让单于 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⑦三以天下让 [ ] A.①④/②⑥/③⑤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⑥/③⑤/⑦ D.①⑦/②④⑥/③⑤
3.下列句式特点与“都督阎公不之信”相同的一句是 [ ] 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B.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C.甚矣,汝之不惠! D.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阎公意属子婿孟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一句在文章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阎公想嘱咐他的女婿孟某做这件事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了。 B.阎公嘱咐他的女婿孟某做这篇文章,孟某已经构思了一宿了。 C.阎公希望他的女婿孟某做这件事.孟某构思了一宿。 D.阎公希望其女婿孟某做这篇文章,孟某事先已经做好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阎公在宴会上请宾客当场作诗文,实际上是他故作姿态,他并不希望有高手应命,免得压倒孟某。 B.王勃的不凡才能,作者主要是通过阎公的情绪反应来刻画的。从阎公这样一个对王勃有成见的人物角度下笔,更有说服力。 C.阎公听到王勃的即兴文句后,先嗤之以鼻,再听下去,沉吟不语了,最后终于惊异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被王勃的才气折服了。 D.文章一边写阎公的情绪变化,一边展现王勃的才能出众,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构思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