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引号的用法,一般有:(1)表引用;(2)表强调,着重指出;(3)表有特别含义;(4)表讽刺或否定;(5)表特殊的称谓。从下列句子中选出用法符合(5)的一句是 |
A.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C.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D.“芦柴棒”手脚着地。 |
试题答案
D关于引号的用法,一般有:①表引用;②表强调,着重指出;③表有特别含义;④表讽刺或否定;⑤表特殊的称谓。下列句子中用法符合⑤的一句是
[ ]
A.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C.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D.“芦柴棒”手脚着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关于引号的用法,一般有:①表引用;②表强调,着重指出;③表有特别含义;④表讽刺或否定;⑤表特殊的称谓。下列句子中用法符合⑤的一句是
[ ]
A.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C.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D.“芦柴棒”手脚着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从下列句子中选出用法符合(5)的一句是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C.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D.“芦柴棒”手脚着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太阳”升起在NBA
2000年,15岁的孙悦在北京奥神队站稳脚跟,开始了他的职业篮球生涯。
奥神是家职业篮球队,管理非常严格,一开始,孙悦有些不适应,尽管他继续出任组织后卫,但由于年龄和经验差距,再加上比赛时与其他球员配合不默契,导致他失误连连。但奥神的主教练米拉托维奇向来以培养年轻球员而著称,很看好孙悦的潜力和上升空间,针对他的缺点不足,积极对症下药,精心调教,再加上其他队友的帮助,孙悦进步神速,经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和磨合,孙悦渐渐成熟起来,成为场上的核心人物。
孙悦的处子秀,就是打CBA第一场联赛。孙悦打得虎虎生威,攻防俱佳,非常抢眼。主教练米拉托维奇,用赞叹的口吻说:“大家应该多注意一下我们的9号(孙悦),说不定将来他会成为大牌球星!”孙悦的能力越来越引起奥神的重视,据说,不少战术,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孙悦开始在国内联赛上崭露头角,这引起了国青队主教练张勇军的注意,打算将这棵好苗子收编自己麾下。但奥神为一手将孙悦打造成耀眼新星,死活不肯放人,拒绝让孙悦前去国青队报到。篮协下发对奥神的处罚通知,停止奥神俱乐部注册资格,这样由于双方争抢,就把孙悦给架空了,他既无法披上国青队战袍,也不能参加CBA联赛,陷入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奥神只得远赴美国参加ABA联赛,孙悦因祸得福,得到了在ABA锻炼的良机。
在美国打球,与高手同场竞技,不但开阔了孙悦的球路视野,还能更多地接触到西方高水平篮球理念,使他如虎添翼,技战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在2006~2007赛季,场均拿下13.5分、10.5个助攻、6个篮板,由于成绩优异,还入选ABA全明星阵容,2007年,孙悦又入选ABA年度第一阵容。
中国男篮主教练尤纳斯,在观看全运会比赛中,孙悦娴熟的控球技术和犀利的突破能力,令他眼前一亮:“他是那么令我惊讶,我从未见过身高2.05米的人打组织后卫,而且他那么灵活,特别是追防和盖帽,是我见过的球员中最好的,因此,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我想要的球员。”
孙悦如愿加盟国家队,尤纳斯对孙悦偏爱有加,不断给他压担子。在他眼里,孙悦是可以改变比赛节奏的球员,他的速度能够让中国队撕开对手防线,他的身高和传球能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他就是国家队需要的球员。也许正因为主教练如此器重,所以他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将压力变成动力。
进入国家队,由于是新人,跟其他队员配合需要时间,对某些球的处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在奥神可是球队的核心人物,一切都围绕他来运转,进了国家队,打法变了,国家队的打法是以打大为主,也就是打内线,打核心球员,孙悦在国家队的位置,只能是配角,甚至要失去自己的一些优势和打法,如何做到自己的风格与队伍完美结合,是摆在孙悦面前的一道难题。尤纳斯经常提醒:“打球光凭天赋是不够的,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刻苦训练。”每次训练完毕,孙悦的球衣都能拧出水来,他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他不想让人看见自己量变到质变这个痛苦积累过程,他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在北京奥运赛场上,一飞冲天崛起的奇迹。
2008年奥运会上,孙悦出色的表现成为中国男篮最大亮点。第一场与美国队较量,孙悦所在的中国男篮,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打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孙悦更是在NBA巨星“魔兽”霍华德接队友断球后发起的快攻中,扇了这位与詹姆斯打赌“谁能在孙悦头上扣篮”,赌额高达50万美金的大牌球星一个大“火锅”;在与安哥拉的比赛中,孙悦更是以百发百中的超高三分命中率,一举击溃洛杉矶媒体对他的怀疑。8月16日,在与德国队角逐中,孙悦出色的发挥和防守是中国队获胜的法宝。在这场比赛中,他的三个大盖帽,更是点燃了全场的激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悦的火锅大餐,给了在NBA快船的卡曼,最后一个火锅送给了同是NBA的小牛队的核心诺维茨基。8月20日,中国与立陶宛对阵,孙悦偶尔露峥嵘的防控和阻拦,成为球队受阻时唯一的进攻点。五场奥运比赛,孙悦场均两分球命中率高达63.6%,仅次于姚明。面对好评如潮,孙悦心如止水:“奥运会上,我只是个新人,就像小学生一样闯入大学课堂,与高手过招,学到了许多东西,因此还得加倍努力,我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NBA。”
由于孙悦在奥运会上精彩的表现,2008年9月9日,湖人队与孙悦举行了签约仪式,这意味着孙悦正式成功登陆NBA,成为我国第五位加盟NBA的球员,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位加盟NBA的后卫球员。
(选自《儿童文学》2009年7月号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孙悦开始在国内联赛上崭露头角,这引起了国青队主教练张勇军的注意,但奥神队拒绝让孙悦前去国青队报到,从而被篮协处罚。这表明了奥神队的狭隘。
B.奥神队主教练米拉托维奇向来以培养年轻球员而著称,很看好孙悦的潜力和上升空间,针对他的缺点积极对症下药,精心调教,从而使孙悦成为球场上的核心人物。
C.由于接触到西方高水平篮球理念,使孙悦技战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2006—2007赛季,他场均拿下13.5分、10.5个助攻、6个篮板,从而入选ABA全明星阵容。
D.孙悦加盟国家队,得到尤纳斯的高度重视,于是中国队要撕开对手阵线,孙悦就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
E.本篇人物传记叙描结合,以孙悦的打球生涯为经,以他的精彩表现为纬,从而构成了文章线索,且语言生动形象,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每次训练完毕,孙悦的球衣都能拧出水来,他的笑容却是最灿烂的”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2008年奥运会上,孙悦有哪些方面的出色表现?请加以概括。
(4)面对如潮如评,孙悦心如止水,“奥运会上,我只是个新人,就像小学生一样闯入大学课堂,与高手过招,学到了许多东西,因此还得加倍努力,我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NBA。”这一说法给你的做人和求学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茅盾散文《风景谈》末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导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1.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1.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1.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其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国学不再是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挟裹着军事经济强势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文化。由此,古代的“华夷之辨”转变成“中西之辨”。在中西文化的抗争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以魏源、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及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主张在坚持孔子之道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技艺器用,他们的主张后来被提炼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指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而章太炎的国学观,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当然,由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因此,说到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粱淑溟为代表的“传统派”便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而传统派心目中的国学内容,主要是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即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如果明白了国学的内核,今天我们学国学、读国学,面对的就不是让人畏惧、无处下手的中国学术文化的总体,而是以儒学为主脑,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基础上,适当可以旁及先秦诸子、佛道之书及诗词文史。
6.下面有关“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以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
B.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
C.章太炎提出的“国学”是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在内的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并将其提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D.“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人们大都认为其内核仍是儒学传统。
7.下列对“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多数人认可的国学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红线。
B.“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说明他们赞同儒学对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C.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应当以儒学为主正是基于这句话而得出的结论。
D.章太炎的国学观对儒学传统是反对的,不认同儒学传统是国学的内核,故而不以孔门学说为主。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才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国学”一词由此出现。
B.由于对“国学”内容及目的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许多派别,但都是与“西学”相对立而存在的。
C.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是为了寻找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契合点,来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
D.尽管名称从“中学”改变为“国学”,但是它们都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自古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意义非同一般,因而对它的传承和发扬十分重要。
B.“反传统派”想通过对西方知识的接引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说明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失去了信心,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C.“国学”侧重于对个人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塑造,在充满功利性的现代社会,“国学”前途堪忧。
D.章太炎的“国学”观是根据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弱势地位提出来的,如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他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