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诗句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虞美人》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C.“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1.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2.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3.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4分)

4.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