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民少而禽兽众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试题答案
B[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课外阅读分析
不鼓掌的人〔日〕藤森成吉
①我突然发现这家伙很不正常,惟独他一个人不鼓掌,真不可思议。
②演讲者慷慨激昂,台下掌声阵阵。大伙儿把手都快拍烂了,还是一个劲儿地向着讲坛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不,简直是在一齐鸣枪射击。有人嫌鼓掌还不过瘾,竟情不自禁地喊叫起来。“对!一点不错!”“我们都挨了打!”“警察是我们的敌人!”
③警察犹如街道两旁的树木,布满会场四周。每当群众鼓掌、喊叫时,他们眼睛里就闪烁白光;佩剑仿佛是套在家犬脖子上的锁链,发出“咔嚓”、“咔嚓”的恫吓声。不用说,这种举动纯属徒劳。演讲者的谴责句句在理,具有法庭和陪审员的权威。何况,警察现在又是被告。
④警察要是胆敢在这种场合动手打人,大概到会者谁也不会(A)的吧!这一点群众清楚,被告们心里也明白,正因为如此,他们至多只能白白眼、拨弄拨弄佩剑而已。
⑤“谴责警察‘五一’暴行大会”笼罩着法庭式庄严、激昂的气氛。演讲的工人大声怒斥,听众的心里也在大声疾呼。台上台下同仇敌k4i。然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惟独这家伙阴沉沉的,(B),显得(C)。
⑥他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我的邻座,仿佛波涛中的一块岩石。面孔浅黑,身体似乎有点虚弱,鼻子向旁歪斜,目光锐利,身穿土黄色粗布工作服,看上去像是个中年工人。他嘴唇紧抿,正出神地望着台上的演讲者。
⑦“混蛋!”我暗暗骂道。居然巧妙地混了进来,你在拼命地看什么呢?是把反抗者的面孔一一记入脑海中的手册?还是像蜻蜓那样转动眼睛环视四周呢?……于是我对他严加监视起来,但这家伙依旧(D)。过了好大一会儿,他都没拍过一下手,也没喊过一声。也许他压根儿没这种念头。
⑧我不免纳闷起来。恐怕是个新特务吧!不!说不定是个狡猾的老狐狸也未可知。我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这家伙身上了,至于台上的演讲,早已丢在一边。我决定和他打个招呼。就在我正要把脸凑过去喊声“喂”时,突然发现他的双瞳像电光一样在闪亮。啊呀!这条狗真怪,在哭哩,是不是有所触动了呢?……就在这当儿,雷鸣般的掌声又一次震撼了整个会场。他失神似地举起q@今一直垂着的那只手,可是刚举到胸前又垂落在膝盖上。
⑨这时,我才看到了一样东西。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其意义远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大得多,我的热血一下子沸腾起来。四周一片昏暗,我极力睁眼凝视,确实没错,搁在膝盖上微微颤动着的东西是一双没手掌的手,不!是研磨棒。
⑩我的眼前闪电般地掠过一个幻觉:传送带宛如几十条耀眼的白练,奔腾不息。马达隆隆鸣响,机器令人目眩地飞速旋转。突然,五根手指和手掌碰到磨得光亮的钩形加工品,顿时在一片浅红色的烟雾中飞舞……。
(11)我全明白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12)“你!”
(13)我失声抽泣,眼前一片模糊,________。
注:藤森成吉(1892-197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本篇发表于1927年,当时受到进步作家的很高评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2.把下列词语填入(A)~(D)划线句(4分)
3.(4分)这是一篇微型(千字)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仍具备三要素——主人公是:________,其身份是________;环境:________;事件:________
4.第②节属于________描写,关于其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交代人物关系,表明工人与警察之间敌对的关系。
B.渲染激愤、庄严的气氛。
C.衬托工人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D.为不鼓掌的人出场作铺垫。
5.(3分)第③节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________。
6.(5分)我的心理活动是这篇小说的________,他对不鼓掌的人心理变化过程是: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分)第⑩节写幻觉的目的是(1)________(2)________。作者的构思虽出乎意料,但并不显唐突,这是因为与上文铺设的伏笔相互照应,如第⑥节中的肖像描写________,第⑧节的神态描写________等等。
8.(5分)微型小说的结尾常常构思精巧、出奇制胜。请补上一个恰当的结尾:□□□□□□□□□□□□□□□□□□□□□□□□□□□□□□(不超过30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斯闻得时无怠 怠:危险
B. 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 由灶上骚除 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D. 诸侯复强,相聚约从 从:通“纵”,合纵。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昔者秦穆公之霸
B. 秦之乘胜役诸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 “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 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③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③窜:隐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 内:买入
C.民有罪当刑 刑:惩治
D.必先卑体弥耳 弥:竖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谓若然而不然 B.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今日之事何如 知来者之可追
C.以其窜端匿迹 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
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斯闻得时无怠怠:危险 |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
C.由灶上骚除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
D.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通“纵”,合纵。 |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昔者秦穆公之霸 |
B.秦之乘胜役诸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D.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其如是,孰能御之 |
3.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4.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
B.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
C.“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
D.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
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分)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3分)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活动,是产生于语情感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语情感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
语情信息的传递,有时往往不限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境。语词运用是否准确,语言色彩是否得体,语句表达是否流畅,语体风格是否成熟,其最终的衡量标准往往决定于语境。例如,“狡猾”的原意是“诡计多端”,但作家却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巧妙地引来写孩子们的目光,不仅毫无牵强杜撰之感,它倒给孩子们平添了许多的机警、聪慧和乖巧。有时,在语境的作用下,看似不完整的句段反而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情感境界。《红楼梦》写黛玉之死时写道:“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究竟要说什么?好狠心?好可恨?好绝情?好糊涂?这千般滋味,万种风情,是不必去规定性地虚拟出几个选项来补白的。因为,在这特定语境中所生成的语情信息,大可涵盖所有命题者的思考。在这里,语言符号的短缺反而带来了语情信息的增值,充分显示了语情信息特有的表现力。
语境传递语情信息时,还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几组镜头,几种情景,分别看似乎都是并无联系的景物,但接连说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境意象,就奇妙地显现出了阴翳于景物表象之下的缕缕乡愁、丝丝怅惋,形成一个极富社会人情内涵的语境信息库。鲁迅《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呢?原因就在于这两种说法所产生的语境信息是大不相同的。“都是枣树”只是传递了树的种类信息,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则无疑产生了一种单调、枯燥、孤独、冷落的语境情感。
所以说,语情是一种境界。对于这种境界的理解,任何殚精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因为,这种理性分析虽然可以使人处于高度的有意识的注意之中,这时,他们的思维也许是精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绝不是自由的、遐想的和通感般的妙悟,所以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一种自然的语情感悟的灵气与天机。而语情感悟恰恰在“悟”字上着力,强调一种灵性。因为在阅读思维中,有意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感悟则更是一块无垠的绿洲。神智会于气韵,性灵钟于境界,“无意于佳乃佳”,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
1.下列对“语情”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情”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可以感悟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
B.“语情”感悟是产生审美的“那种愉悦”的基础。
C.“语情”信息传递涉及语词、语句、色彩和风格等语言要素。
D.“语情”是一种能够进行理性分析,但更需灵性感悟的境界。
2.下列对第2段末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在这里”指代的是黛玉临终前直声叫出来的最后的不完整的那句话。
B.“语言符号的短缺”意为对黛玉的话的补白不必规定性地去虚拟出几个选项。
C.“语情信息的增值”指特定语境中“留白”的语言生成的更丰富的语情信息。
D.这句话强调了语情信息传递在特定语境中的辩证生成作用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伴随着情感活动,因此,如果善于以情染景,以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B.由于语境能影响语情信息的传递,所以,无论是写作(“辞发”)还是阅读(“披文”),我们都要注意通贯上下文,瞻前而顾后。
C.既然语境能生成语情信息,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那么,在阅读作品时,应注意多方联想、开掘和感悟。
D.由于“无意于佳乃佳”,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故而,在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摒除有意识的理性分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
【小题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小题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