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②谓其人曰 ③而勿正,心勿忘 ④立天下之正位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试题答案
D[ ]
②谓其人曰
③而勿正,心勿忘
④立天下之正位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面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往的出使的人
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乐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失其所与,不知
D.秦伯说,与郑人盟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晋,何厌之有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甲组:越国以鄙远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乙组: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 ]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也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也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4.对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一番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先分析灭郑于秦所失和存郑于秦所得,再分析晋之不讲信义和野心很大,以此说服了秦伯。
B.烛之武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从情、理、利多方位展开说服工作。
C.烛之武在分析郑国的命运对秦的影响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D.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照中使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目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段古文,完成文后题目。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将有言必俟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緍,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闻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乐公主将出降 降:出嫁。
B.妾亟问陛下称重魏征 亟:屡次。
C.每将有言必俟颜色 俟:观察
D.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緍 赉: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B.上然其言,入告皇后。
沛公然其计,从之。
C.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上尝罢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敕有司资倍于永嘉长公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④日食饮得无衰乎?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上“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的做法是因为长公主乃皇后所生,而且自己特别宠爱她。
B.魏征进谏皇上,皇上同意他的说法。后由于他常常在延上直言劝谏,这使得皇上发怒说,“今须杀此田舍翁”。
C.皇后深明大义,她赞赏魏征的直言劝谏,派人“赉钱四百緍,绢四百匹以赐征。”
D.皇后起初不敢冒犯皇上一点点威严,后来,却“具朝服立于庭”,给皇上说明主明臣直的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歙与盖延、马成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
歙自书表曰:“臣夜人定后,为蜀人所贼伤,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终恐被罪。陛下哀怜,数赐教督。”投笔抽刀而绝。帝闻大惊,省书览涕。
(1)对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比较下面两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哀”相同,两个“涕”不同。
B.两个“哀”相同,两个“涕”相同。
C.两个“哀”不同,两个“涕”相同。
D.两个“哀”不同,两个“涕”不同。
(3)从下面一段话中选出的四个词语都是表示人物称谓的,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指称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
[ ]
A.虎牙 B.使者
C.巨卿 D.公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衷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 ]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