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问何浩然之气
其人曰
③而勿,心勿忘
④立天下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者,秦也(灭族,杀尽)

B.

后人哀之而不之(借鉴)

C.

而族灭也(必须,应该)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2)

对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4)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5)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有关语句。

(1)最后总结出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作者给后人敲警钟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面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取之                  焉:代词。哪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往的出使的人
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加粗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亦念家(顾念)

B.

瓦缝参差,多于身之帛缕(全)

C.

骄固(喜欢)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

(2)

互文,即“互文见义”。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下面四个句子不属于“互文”的一项是

[  ]

A.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B.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D.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指代不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4)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B.

可怜焦土

C.

感慨系之矣

D.

才能不及中人

(5)

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6)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7)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8)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部分,由古及今,借古讽今,由一般到特殊地分析议论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的事实,暗寓李唐王朝切勿重蹈覆辙。不要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B.

在论述“秦爱纷奢”不恤民力必然导致灭亡的命运时,赋用的是推理分析的方法。

C.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指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外力各不相同,但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谁也无法挽救六国和秦落得族灭的下场。

D.

铺写秦王朝的穷奢极侈,连用了六个比喻。极度的夸张,有力地揭露了秦始皇掠夺天下财富的贪婪,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即对封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穷奢极欲的愤怒和批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乐郑,又欲肆其西,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

C.失其所与,不

D.秦伯,与郑人盟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晋,何之有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甲组:越国鄙远  朝济夕设版焉

乙组: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  ]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也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也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4.对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一番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先分析灭郑于秦所失和存郑于秦所得,再分析晋之不讲信义和野心很大,以此说服了秦伯。

B.烛之武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从情、理、利多方位展开说服工作。

C.烛之武在分析郑国的命运对秦的影响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D.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照中使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目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段古文,完成文后题目。

长乐公主将出,上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将有言必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钱四百緍,绢四百匹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闻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乐公主将出    降:出嫁。

B.妾问陛下称重魏征  亟:屡次。

C.每将有言必颜色   俟:观察

D.因请遣中使钱四百緍 赉: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子岂与先帝子比!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见久矣。

B.上其言,入告皇后。

  沛公其计,从之。

C.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赏。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

D.上罢朝。

  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敕有司资倍于永嘉长公主

②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④日食饮得无衰乎?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上“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的做法是因为长公主乃皇后所生,而且自己特别宠爱她。

B.魏征进谏皇上,皇上同意他的说法。后由于他常常在延上直言劝谏,这使得皇上发怒说,“今须杀此田舍翁”。

C.皇后深明大义,她赞赏魏征的直言劝谏,派人“赉钱四百緍,绢四百匹以赐征。”

D.皇后起初不敢冒犯皇上一点点威严,后来,却“具朝服立于庭”,给皇上说明主明臣直的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歙与盖延、马成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

  歙自书表曰:“臣夜人定后,为蜀人所贼伤,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终恐被罪。陛下哀怜,数赐教督。”投笔抽刀而绝。帝闻大惊,省书览涕。

(1)对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呼臣卿相以军事
属:sh(,属于。
B.延收泪
qi3ng,勉强。
C.又臣兄弟不
xi4o,贤。
D.书览涕
x!ng,仔细阅读。

(2)比较下面两组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哀”相同,两个“涕”不同。

B.两个“哀”相同,两个“涕”相同。

C.两个“哀”不同,两个“涕”相同。

D.两个“哀”不同,两个“涕”不同。

(3)从下面一段话中选出的四个词语都是表示人物称谓的,在这一具体语境中,指称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

[  ]

A.虎牙  B.使者

C.巨卿  D.公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庭,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杜诸君子衷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疯狂)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口,十家为“伍”)

D.又有剪发杜门    (闭门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书而投缳道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B.①②两个“发”字相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C.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不同

D.①②两个“发”字不同,③④两个“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忠义暴于朝廷  ②素不闻诗书之训

[  ]

A.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B.①忠义暴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C.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受过诗书的教诲

D.①忠义显露在朝廷上 ②从来没有听说《诗经》《书经》的教诲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阐明五人之死的巨大价值。

C.第一段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使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昂不顾”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长乐公主将出,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公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问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臣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敬,情义深重。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因请遣中使赉钱四百缗、绢五百匹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赏。公宜常乘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令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延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故以赏 相:辅助。

B.

其言 然:这样。

C.

长乐公主将出降 降:出嫁

D.

问陛下称重魏征 亟:急切。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礼义抑人主之情

②而吾捕蛇独存

将有言必俟颜色

④魏征廷辱我

[  ]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3)

以下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①皆令半楚、淮阳。

②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A.①都命令经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

②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B.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想法呢?

C.①命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
②恐怕和汉明帝的想法不一样吧!

D.①都命令只给楚王、淮阳王一半封地。

②岂能不同于汉明帝的心意呢?

(2)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  )

A.何况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竟然能这样直言。

B.况且他是被疏远的人臣,却能如此直接敢谏。

C.况且他作为臣子处于疏远的地位,却能如此直言敢谏。

D.何况他是被流放的人臣,竟然能这样直言。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征为官,敢于直言,常常在朝廷上直言劝谏,让皇上发怒说要“令须杀此田舍翁”。

B.为了劝止皇上改变“资倍于长公主”的做法,魏征引汉明帝封皇子不与先帝比的史实,皇上不以为然,又把此事告诉给皇后。

C.皇后明大义识大体,她赞赏魏征的直言敢谏,派人赐给魏征钱四百缗、绢五百匹,以资奖赏。

D.皇后是皇上的得力助手,她给皇上说明主明臣直的道理,认为魏征的正直应该受到赞赏,皇上听了,也心悦诚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