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
试题答案
D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士,兼通数经。沛相陈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 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则愈。当其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需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逢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固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的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旁有买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嬉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心解分剂,不复称量/分:分量
B.逢腹膏摩,四五日差/膏:用药膏
C.或难其异/难:诘问
D.县车边,欲造佗/造:成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①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C.①刺不的胃管,误中肝也②呜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②虽董之以严刑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华佗曾游学徐州一带,沛相陈圭推荐他,太 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职。
B.华佗在给病人动手术时,先让病人喝下一种叫做麻沸散的药,病人便无知觉,他这才开始手术。
C.华佗在给徐毅看病时,发现他针灸时误中了肝脏,虽然饮食每天减少,但五天就不治自愈了。
D.华佗为一吃不下饭的病人看病,这个病人到他家拜访,看见华佗家北边的墙上挂了十几条蛇,和他吐出的蛇类似。
4.给下列语句加上标点。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固治之宜殊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段阅读。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
史献书,师箴( )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
(2)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滂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
A.事行而不悖 |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
B.吾能弭谤矣 |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
C.阜财用衣食 |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
D.其与能几何 |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
(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D.而后王斟酌焉 |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6)下面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7)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精段阅读。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1)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
史献书,师箴( )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
(2)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滂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
A.事行而不悖 |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
B.吾能弭谤矣 |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
C.阜财用衣食 |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
D.其与能几何 |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
(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D.而后王斟酌焉 |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6)下面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7)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 是:赞同
B.加集贤校理 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 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 因: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