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謇朝谇而夕替。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长余佩之陆离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防,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选》“序”体选文也首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中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竞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其腹中所欲言乎?”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放在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B.序可以分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多种类型,其中自序为司马迁首创。
C.序的作用是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等。
D.序源于《毛诗序》,汉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更是佳作迭出,发展达到顶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的起源问题上,刘勰、颜之推观点相同,徐骏、吴讷、郎瑛观点相同。
B.左思邀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的《三都赋》作序,开创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没有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因为难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史记》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目录和篇次。
B.如果他人为《史记》作序,那么肯定不如司马迁自己写的序那样中肯贴切。
C.要了解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D.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和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观点相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外阅读

寻求生命的意义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却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做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经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管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又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

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

(2)

对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的认识,弗兰克与宗教观点迥异,请分别加以概述。(均不超过25字)

弗兰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不超过7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

A.

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

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受难的方式。

C.

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D.

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E.

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5~28题。(22分)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其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25.请分条概述弗兰克对苦难在人生中意义的认识。(6分)

 

 

26.“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27. 结合平时的阅读,举两个例子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8分)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存在的挫折”指人欲寻求生命的意义却不可能实现时所产生的受挫感。

B.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C.把苦难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底蕴。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3.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4.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3.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