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C.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
试题答案
A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C.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④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⑤樊哙侧其盾以撞;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⑧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⑨虽董之以严刑;
A.①⑤⑦\②③⑧\④⑥⑨
B.①②④\③⑥⑨\⑤⑦⑧
C.①④⑦\②⑤⑥\③⑧⑨
D.①⑥⑨\②③⑧\④⑤⑦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④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素善留侯张良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
C.①⑦/③④/⑤/②⑥⑨/⑧
D.①⑦/③④/②⑥⑨/⑤⑧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面句中加粗词的读音和含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缒而出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zhu@用绳子拴住人往下送 qu5过错
B.zhu9同“锥”,锥子 ju6挖掘
C.zhu@用绳子拴住人往下送 qu8损害
D.zhu9用绳子拴东西向下沉 qu8损害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两句是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秦伯说,与郑人盟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E.失其所与,不知 |
3.对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 ]
(1)辞曰:“臣之壮也……”
A.致辞 |
B.推辞 |
C.告辞 |
D.托辞 |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卑微 |
B.稍微 |
C.若无 |
D.细小 |
4.下面对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旅客携带的包裹)
B.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C.以乱易整,不武(代替,替换)
D.亦去之(离开)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6.下列例句中的“焉”字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焉”字在含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亦有不利焉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C.将焉取之 |
D.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
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敝”在词类活用上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蹶上将军 |
B.得无苦贫乎 |
C.全国为上 |
D.但二月草已芽 |
8.下面对各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见括号内)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晋军(驻于)函陵 |
B.秦军(于)汜南 |
C.(烛之武)见秦伯,曰:…… |
D.(晋惠公)许君焦、瑕 |
以下9~10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9.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A.晋文公、秦穆公围困郑国,认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背叛。
B.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跟楚国亲近。
C.晋文公、秦穆公(率军)围攻郑国,因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三心二意。
D.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以为它对晋国和楚国无礼,并且三心二意。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
A.如果灭亡了郑国对您有利,(我)就不怕给您增添麻烦了。
B.如果郑国灭亡了,却对您有好处,(那么)就烦劳您的臣下去办吧。
C.假使郑国灭亡了,对君子有好处,那么我们也敢于劳驾了。
D.假使郑国亡了,对贵国有利,(那么)我们岂敢烦劳您呢?
11.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
[ ]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所以说服秦穆公的可能性较大。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 ]
A.称赞佚之狐慧眼识人,勇于推荐人才的精神。
B.称赞郑伯的勇于改过,知人善任。
C.称道秦穆公的宽厚仁慈,知错就改;批判晋君的言而无信,假仁假义。
D.赞扬烛之武不计较个人安危得失,为国家劝退秦军的爱国精神,及其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泰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缒而出,见秦伯。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憎恨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无能为也已
②敢以烦执事
[ ]
A.①不能干什么了 |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
B.①不能干什么了 |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
C.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
D.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
5.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下列四句中相同的一组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夜缒而出,见泰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 ]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6.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 ]
A.④⑤⑥ |
B.①②③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7.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理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去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集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①。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太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②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日:“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伸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类,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是:赞同
B.加集贤校理/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因:利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 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官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时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上,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未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孑L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礼,国之所重,而 误谬如是,安得无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