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与孟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主张“性恶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是荀子的名言。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 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 高。白居易,字乐大,自号香山居士,是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诗有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韩愈 与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牧。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 座”。杜工部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 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D、《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清代 小说家,原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 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 婪》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 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
试题答案
D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能事毕矣。”苏轼对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评价极高。白居易,字乐大,自号香山居士,是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韩愈与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指李白、杜牧。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杜工部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高度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
D、《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原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婪》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时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现在已成了一门“红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离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6.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8.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6分)
答:
19.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离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4.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孟子》发展为对话体的论辩文,而《荀子》则已发展到论辩说理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思想虽有差异,但都很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
B.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老子说话充满玄机,而庄子更是新奇幽妙,寓言迭出,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涸辙之鲋……这些故事都出自《庄子》,让人浮想联翩。 |
C.墨家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
D.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到战国末期,韩非综合法、势、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李斯则是实施法家主张的代表人物。法家最有影响的著作当属《商君书》和《韩非子》。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孟子》发展为对话体的论辩文,而《荀子》则已发展到论辩说理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思想虽有差异,但都很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 B.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老子说话充满玄机,而庄子更是新奇幽妙,寓言迭出,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涸辙之鲋……这些故事都出自《庄子》,让人浮想联翩。
- C.墨家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 D.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到战国末期,韩非综合法、势、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李斯则是实施法家主张的代表人物。法家最有影响的著作当属《商君书》和《韩非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孟子》发展为对话体的论辩文,而《荀子》则已发展到论辩说理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思想虽有差异,但都很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老子说话充满玄机,而庄子更是新奇幽妙,寓言迭出,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涸辙之鲋……这些故事都出自《庄子》,让人浮想联翩。
墨家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到战国末期,韩非综合法、势、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李斯则是实施法家主张的代表人物。法家最有影响的著作当属《商君书》和《韩非子》。
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孟子》发展为对话体的论辩文,而《荀子》则已发展到论辩说理的高级阶段。他们的思想虽有差异,但都很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
B.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老子说话充满玄机,而庄子更是新奇幽妙,寓言迭出,我们所熟悉的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涸辙之鲋……这些故事都出自《庄子》,让人浮想联翩。 |
C.墨家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
D.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到战国末期,韩非综合法、势、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而李斯则是实施法家主张的代表人物。法家最有影响的著作当属《商君书》和《韩非子》。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 3 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洪日方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 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日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 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 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 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下列哪项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 “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白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B. 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C. “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