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舍郑以为东道主/余悲之,且曰:“毒之乎?”
B、吾与共知越国之政/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
C、数月之后,时时而进/中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D、微夫人之力不此/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其子孙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1]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2],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3]卧游五岳,孙兴公[4]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释][1]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隐居不仕。后被刘秀觅得,召到京师洛阳,授以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归隐于富春山。[2]垂纶:垂钓。[3]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4]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第:但是

B.

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急迫

C.

先生,悉在下风      视:比较

D.

余窃愧未之也,遂为之记   逮:比得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能强,致礼焉       之以饥谨

B.

夕矣,舟泊前渚    句读不知

C.

人稍定,呼舟子劳酒   皆美于徐公

D.

二子,不多乎哉?   或取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这次乘船送公文北上的机会到严子陵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

B.

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C.

刚看到奇特秀丽、环境幽美的钓台,作者就想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直到晚上停船靠岸,用酒慰劳完船夫后,作者才得以登上钓台。

D.

钓台指的就是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相传是严子陵钓鱼的地方。东西各一,山岩高傲,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4)

把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4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徧。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而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郝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注:①算器:竹器;②僦:音jiù,雇车运送;③逋:欠;④汲,名汲黯,与郑庄同为汉朝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赐以给诸公  奉:同“俸”,官俸

  B.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其事  发:发现

  C.财用益  匮:缺乏

  D.翟公乃其门  署:书写

  2.下列各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郑庄清廉和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欢行侠义之事和黄帝、老子的学说,累官至九卿中右内史,大农令。

  B.郑庄清廉,以推举天下贤士为己任;但他的官运并不亨通,屡次遭贬,最后死于汝南太守任上。

  C.司马迁虽然对郑庄倍加褒扬,但对他的弱点如不敢直言,纵容宾客贪赃枉法等,也表现了史学家应有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D.最后一段,太史公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对郑庄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4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徧。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而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郝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注:①算器:竹器;②僦:音jiù,雇车运送;③逋:欠;④汲,名汲黯,与郑庄同为汉朝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赐以给诸公  奉:同“俸”,官俸

  B.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其事  发:发现

  C.财用益  匮:缺乏

  D.翟公乃其门  署:书写

  2.下列各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郑庄清廉和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欢行侠义之事和黄帝、老子的学说,累官至九卿中右内史,大农令。

  B.郑庄清廉,以推举天下贤士为己任;但他的官运并不亨通,屡次遭贬,最后死于汝南太守任上。

  C.司马迁虽然对郑庄倍加褒扬,但对他的弱点如不敢直言,纵容宾客贪赃枉法等,也表现了史学家应有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D.最后一段,太史公含蓄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对郑庄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乐郑,又欲肆其西,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

C.失其所与,不

D.秦伯,与郑人盟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晋,何之有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甲组:越国鄙远  朝济夕设版焉

乙组: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  ]

A.“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也相同

B.“以”和“而”不同,两个“封”也不同

C.“以”和“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以”和“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4.对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一番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先分析灭郑于秦所失和存郑于秦所得,再分析晋之不讲信义和野心很大,以此说服了秦伯。

B.烛之武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从情、理、利多方位展开说服工作。

C.烛之武在分析郑国的命运对秦的影响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D.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照中使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目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夜而出 ②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  ]

A.

zhu9 g^ng

B.

zhu@ g#ng

C.

zhu9 g#ng

D.

zhu@ g^ng

(2)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无能为也已。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又欲肆其西封。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3)

选出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越国鄙远。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

夜缒出。      朝济夕设版焉。

C.

壮也,犹不如人。 夫晋,何厌有。

D.

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取之。

(4)

为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翻译。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A.郑国来往运送行李,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B.秦国来往运送行李,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A.如果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B.(晋)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C.(秦)如果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D.如果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5)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

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

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据守。

D.

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B.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

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D.

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取之?

B.

夜缒出,见秦伯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

夫晋,何厌有?

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D.

若舍郑为东道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出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

C.

烛之武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D.

晋国曾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以报答秦穆公的恩惠,可最终却没履行承诺,烛之武利用这一点来挑起秦晋的矛盾。

(4)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鄙:边邑
B.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郑——封:疆界
D.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出/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B.焉用亡郑陪邻?/不敢兴兵拒大王
C.夫晋,何厌有?/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秦伯说,郑人盟/诚能得樊将军之首,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秦伯退兵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的?这表现出秦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共其乏困(乏困:十分疲倦)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C.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代:世代)

D.

卒与粟,自雍属绛(属:接连)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B.

夜缒而出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D.

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

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

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4)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