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的字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俊采驰。
B.三江而五湖。
C.层峦耸翠,出重霄;飞阁流丹,临无地。
D.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08年浦东新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 分)

香提尼克坦

朱苓

①坐落在西孟加拉邦田野乡间的大学镇“香提尼克坦”在当地话里就是“和平居所”的意思。小镇是泰戈尔的父亲在十九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二十世纪初,泰戈尔又捐出他的诺贝尔奖金,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大学,名曰维斯瓦-巴拉蒂(Visva-Bharati),现由印度政府直接管辖,每一届的校长就是正当任的印度总理。

②听我这么说,大家一定会把香提尼克坦想象成一个像北大、清华那样高墙深院、门第森严的地方。恰恰相反,小镇上处处散发着平凡、朴实的乡土气息,名副其实地给人以和平、安宁的感觉。整个大学区都不设栅栏和围墙,在路上你来我往的,既有大中小学生、老师,也有当地的农民、商贩,以及在印度随处可见的三轮车夫。而鸡鸭、猫狗、牛羊之类的动物,野生的家养的,更是自由自在地当街而行,随处觅食。大学的建筑也都是朴素如农居的平房或小楼,这些房子大都源于泰戈尔时代,一直未经什么翻修,如今显得风尘仆仆。

③走在这里,你经常会产生时间倒流的感觉,仿佛现代科技的进驻还远在天边,农业社会还在继续她缓慢而安闲的节奏。轻率的人也许就会斥之为经济落后,敏感的人则会发现,印度次大陆有一种美,正是在这种不经雕琢的状态下,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就是强烈的光照和高湿的空气共同调和出来的各种饱和色之间的鲜明对比:湛蓝的天空,赤红的土地,碧绿的树荫和草地,还有浮动其间,饱浸了阳光而变为金黄的空气。仿佛是受其熏陶,印度人建的房屋和他们穿的衣服也变得色彩浓丽,在别样的光照下也许会显得俗艳,在印度却正好点缀和映衬了那天然布景中大块大块斑斓的色彩。在印度,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纯色彩的震撼,感受到这种自然天成的美是如何地不可附加。

④事实上,这所大学以及整个香提尼克坦都是建立在泰戈尔毕生的一个梦想之上,一百年来被这里的人们顽强地守护着,不让破碎。它不是要打造一所蜚声国际的学府,而是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合为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直到今天,香提尼克坦的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还坚持着泰戈尔开创的“露天教育”的传统,在草地上、树荫下团团围坐着上课。因为泰戈尔觉得,对人的一生来说,大自然是比书本更为重要的一位导师。在倾听风声鸟语,呼吸花草和泥土的清香,接受这样那样的动物突然造访的同时,孩子们可以切身地体会到天地间有灵无灵的一切是如何在默默中相依相靠,相系相牵;而他们自己又是如何不可分割地构成他们当中的一员,与它们共同经历着生命的周始循环。

⑤泰戈尔所倡导的,并不是一味躲避文明教化、回归自然崇拜的“原始主义”。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和艺术家,他自然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只不过他认为,文化不能在真空状态中自我繁殖,而是应该与人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通,来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艺术家们改变了印度现代艺术的走向,而泰戈尔本人更是被尊为印度现代艺术之父。他们留下的壁画和雕塑很不起眼地散布在香提尼克坦的各个角落,只有在人们凝神驻足的时候,才唤起他们对于共同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遐思,默默地拉紧那条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文化的纽带。

⑥今天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虽然科系齐全,不乏计算机、金融贸易等现代专业,但享誉最高的,仍然是泰戈尔亲手扶植的造型和表演艺术系。这诚然归功于各位艺术大师们的盛名,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在香提尼克坦这个地方,美术、音乐和舞蹈至今仍然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到大大小小的节日,知何装扮自己的通身上下、房屋和街道,编排什么样的歌舞来庆祝,就成为镇上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而艺术系的老师学生们则是这场小镇“季节性改造运动”的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当人们不分种姓、阶层、年龄地齐聚一堂,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时,艺术也就回归到了她的本源。

⑦现在谁提起艺术,我们就会立即联想到发源于西方、在世界各地被竞相模仿的“现代艺术”。然而现代艺术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她是一种断了根的艺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从整体上说简化成了工作进程的重复,艺术也失去了她的存在依据和灵感泉源,从而变成了附着于金钱和名誉之上的寄生虫。然而在香提尼克坦我却看到,艺术是不必利用高分贝来引人注目的,她可以悄然无声地贯穿在人们的血脉中,洋溢为他们眉目间真诚的喜悦。

⑧对香提尼克坦这么多溢美之辞,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去模仿她。毕竟,我们不能让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世外桃源”。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现实并不是一切,我们应当时不时地抽出身来,眺望远方,眺望飘浮在那里的一个梦。

 

7.第②段的“风尘仆仆”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写由正当任总理担任每一届的校长,主要是为了强调对泰戈尔这位文化名人的尊崇。

B.第②段用我国北大、清华的高墙深院、门第森严来衬托香提尼克坦小镇的平凡、朴实和安宁。

C.“露天教育”能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融为一,体现了人们对泰戈尔梦想的坚守。

D.第③段“敏感的人则会发现,印度次大陆中有一种美”,这种“美”是指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E.第⑤段提到“壁画和雕塑”“很不起眼”,是因为观赏者在粗略的浏览下难以发现其艺术真谛。

F.第⑥段的“说一不二”,突出了艺术系师生的引领作用和权威地位,也表明他们深受居民的信赖。

9.从全文看,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香提尼克坦小镇的特点:(1)                     

(2)                            。(2分)

10.第⑦段作者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断了根的艺术”。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有根的艺术”应该是                                      的艺术。(3分)

11.文末“眺望飘浮在那里的一个梦”中的“梦”具体指                             

说它“飘浮”是因为                                        。(3分)

12.今年5月7日是泰戈尔诞辰147周年纪念日,请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及你对他的了解,为学校广播站写一则简介泰戈尔的广播稿(80字左右)。(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应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闸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这些都导致了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选自《人民论坛》2012年第31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对“莫言得奖”“不必太在意”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与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中国作家很多,对于这样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而言,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B.莫言获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的提振作用也有限。

C.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也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D.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境界粗俗、内容空洞、价值观混乱等等原来被遮蔽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莫言得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手,指出和莫言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

B.第二段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和世界观的拓展方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

C.第三段从莫言作品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D.全文从客观的角度予以冷静分析,指出只要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将自我人格矮化,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我们依旧没有超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B.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浅阅读成为习惯

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存在几方面弊端:其一,阅读变成了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的特点;其二,一些人无论读什么书都喜欢速战速决,无论读哪类书,都是浅尝辄止,不钻研其内涵、不求甚解}其三,人们对一些所谓有用的功利性书籍趋之若鹜,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著作王之不理。

白岩松指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还有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但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王蒙认为,如此阅读报刊,人们看似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他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满足于浏览,要学会沉下心来阅读。不要只读那些令自己感到舒服、快乐的书,还要适当读些沉重、费劲的书.循序渐进。

还有专家指出,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读书一定要慢节奏、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文字里寻觅和感受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如今手拿一部平板电脑,一边喝咖啡一边阅读成为一道都市风景。对新一代读者来说,上微博是继社交网站之后最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0个字以内的独特文体,使人们在上面发布、分享、评论的内容被拆解成零碎、跳跃、简单的文字。

张贺表示,微博往往是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蝗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问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也对此表示不乐观;互联网、微博虽给人们提供了写作速度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很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作引向何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网络词典,许多人贪图其阅读的方便,放弃了大部头的传统工具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认为,网络词典只是提供了线索,不能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如果从事教学、研究等工作,这些网络词典显然走靠不住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分析,价格便宜、获取便利是读者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读者花同样的钱,一本纸质书可以购买三本电子书。在便宜的诱惑面前,不少人远离了内容丰富、深刻的纸质图书。

张贺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张贺还建议,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才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

张贺提醒,读者对于互联网的利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与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王蒙认为,出版业向传媒看齐和蜕变,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文化的灾难。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的自救之道是在产品质量上和传媒划清界限,坚守自身的文化品格。

(2012《半月谈》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浅阅读方式弊端的一项是(3分)    (  )

A.阅读变成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呈现出浅显化特征。

B.人们喜欢速战速决,不钻研书的内涵,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C.人们偏爱功利性书籍,对文化内涵颇深但实用价值不高的作品置之不理。

D.使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危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浅阅读会使读者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

B.要培养人们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读书还是要提倡慢节奏,慢速度。

C.浅阅读之所以盛行,根本原因是电子书价格便宜而又十分方便。

D.当人们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知识分子”往往会成为“知道分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海量信息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B.在网络时代,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昀浅阅读倾向则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不是最佳选择。

C.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是读者与出版界互相提升的许多办法中的一种。

D.作为读者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它的泛滥与浅薄,不应放弃传统的阅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复部将杀人于颍川①,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为其所陷,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②,执金吾③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

  [注]①颍川:古郡名,在今河南省。②酒醪:好酒。醪,音l2o,酒酿。③执金吾:督巡首都及周围地区的长官。贾复当时任此职。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①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狱②卒有变,足以相

[  ]

A.①x@拘囚  ②d1ng对付

B.①j@逮捕  ②d1ng抵挡

C.①x@逮捕  ②d3ng对付

D.①j@拘囚  ②d3ng抵挡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见恂,必手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剑杀)

B.有变,足以相当。(通“猝”,突然)

C.恂遣谷崇以状。(让……知道)

D.今日朕之。(分开)

(3)比较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部将杀人于颍川。②恂戮之于市。③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④恂出迎于道。

[  ]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4)下列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今天意义基本相同的是

[  ]

A.复以为耻。

B.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

C.而吏士皆醉,遂过去

D.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5)以下四个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今见恂,必手剑之。②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③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④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贾复的部将杀了人,太守寇恂秉公执法,将那个部将逮捕,并在街市上斩首示众。

B.寇恂下令给所属各县,准备好丰盛的食物,预备好酒,以招待贾复的将士,是为了向贾复道歉。

C.寇恂屈于贾复,是因为他能以国事为重。

D.经过光武帝的调解,贾复和寇恂两人消除了误会,化解了矛盾,结成了好朋友。

(7)将文中加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拚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拚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

②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B.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说明了任何生命都和人类一样,也都是有感情的,不可避免地有着骄傲的情绪。

C.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D.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并列的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E.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这里的“一切生命”是指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它启迪人们要敢于寻求艰苦的环境,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要敢于面对、不要悲观。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