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言道:“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父。 B.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无所适从。 C.这山中有一条涧,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洞,叫做火云洞。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 D.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 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
试题答案
BB.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无所适从。
C.这山中有一条涧,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洞,叫做火云洞。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
D.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世,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 走:逃跑
B、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 称:称颂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答复
D、当其意者无几人 当:适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欲以客往赴秦军
B、由是益与时不合 虽与府吏要
C、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常大饮而醉,与时不合,但他志向高远,视世俗的小功名为粪土。
B、石曼卿是个很有远见,且敢于进谏的人,他在国家太平时期仍留心边事,主张练兵于平时,防患于未然。
C、作者在刻画石曼卿的性格特征后,再回头叙写石曼卿一生的重要事迹。石曼卿能文能武,且生逢其时,深得重用,可惜只活了四十八岁。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不悖于理。他写的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其中(1)4分,(2)六分)
(1)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2)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__
10、断句:3分
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
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
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
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
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
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
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
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
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促织,促织! 宗璞①秋来了。
②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③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些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溽署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开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么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的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④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
“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会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更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⑤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外,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黑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地上,它总是不屑一顾。
⑥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听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⑦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小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正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
⑧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一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⑨《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缴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⑩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我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听得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其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的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他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
“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
“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促织,促——织——
(选自《宗璞文集》)
[注]宗璞: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192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凸( )凹( )名蛩( )暴虐( )所向披靡( )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玉簪花的香气和知了、蟋蟀的叫声等,其中蟋蟀的叫声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表现对象是促织(蟋蟀),作者却描写了知了、猫、壁虎和刺猬等动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蟋蟀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
(1)“蟋蟀精神”有哪些内涵?请简明作答。
(2)文中批评的错误人生态度又是指哪些内容?请简明作答。
答:(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