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常言道:“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父。
B.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既是贤弟有此诚意,教老孙无所适从
C.这山中有一条涧,叫做枯松涧。涧边有一座洞,叫做火云洞。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
D.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
      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世,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               走:逃跑

B、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               称:称颂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答复

D、当其意者无几人                         当:适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欲以客往赴秦军

B、由是益与时不合                      虽与府吏要

C、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常大饮而醉,与时不合,但他志向高远,视世俗的小功名为粪土。

B、石曼卿是个很有远见,且敢于进谏的人,他在国家太平时期仍留心边事,主张练兵于平时,防患于未然。

C、作者在刻画石曼卿的性格特征后,再回头叙写石曼卿一生的重要事迹。石曼卿能文能武,且生逢其时,深得重用,可惜只活了四十八岁。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不悖于理。他写的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其中(1)4分,(2)六分)

(1)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2)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__                                                       

10、断句:3分

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小题3】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事前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以免影响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让具有地域审美局限的人拥有评判权柄,对艺术欣赏来说害莫大焉。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获得个性的审美体验。
D.要得欣赏真谛,就不应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D.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
小题3: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促织,促织!

宗璞

  ①秋来了。

  ②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③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些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溽署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开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么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的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④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会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更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外,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黑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地上,它总是不屑一顾。

  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听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小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正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

  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一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⑨《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缴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我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听得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其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的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他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促织,促——织——

(选自《宗璞文集》)

  [注]宗璞: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

1.为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  )(  )名(  )暴(  )所向披(  )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玉簪花的香气和知了、蟋蟀的叫声等,其中蟋蟀的叫声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表现对象是促织(蟋蟀),作者却描写了知了、猫、壁虎和刺猬等动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蟋蟀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

(1)“蟋蟀精神”有哪些内涵?请简明作答。

(2)文中批评的错误人生态度又是指哪些内容?请简明作答。

答:(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永州韦使君①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甚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②之浏如。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运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④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与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⑤,以为二千石⑥楷法。

  (注)①韦使君:唐宪宗元和七年新任命的永州刺史。汉称刺史为使君,后世沿用它来尊称州郡的长官。②蠲(juān),通,清洁。③酾(shī):疏导。④伎:通。⑤屋漏:室内西北角地方。⑥二千石:汉代刺史的薪俸是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作为刺史一级官吏的代称。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积之丘          如:……的样子

B.

望其地,且之       异:认为它不同

C.

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欤?  适:适合

D.

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韦公之来,逾月      焚既酾,奇势迭出

B.

乱杂争植         世与我相违

C.

视其植,清秀敷舒     于其身也耻师焉

D.

宗元请志石        投渤海之尾

(3)

下面对原文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不使百姓劳累(使百姓安逸),因地制宜,保全天然形态,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在今天也是如此。

B.

清浊辨质,美恶异位。——把清浊分辨开来,美丽与丑陋的不再混在一起。

C.

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内。——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D.

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如果这样,那么这座大堂,难道仅仅是草木、土石、水泉的好去处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环,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1)

对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余尝其世家      谱:编写家谱

B.

有离世异俗     固:本来

C.

于用说之时     穷:贫穷

D.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 卒:去世

(2)

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

②险远,则至者少

B.

穷于用说之时

其见愈奇

C.

①以招天下异能

②古人观于天地、山川

D.

①独行

孰能讥之乎

(3)

下列各项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

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

B.

而辱于右武之国

C.

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D.

于人为可讥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

B.

作者对许平不能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就死去表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C.

先生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儿子们大都做了官,女儿有的已经出嫁。

D.

本文叙议自然结合,作者在对许君的哀思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看法,思考深刻,令人警醒。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②于洛邑,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其矫饰。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牴: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

B.

咸私其矫饰焉  哂:讥笑。

C.

恐为身礼品,每人尽礼  遇:优待

D.

太宗初即位,止奸吏  务:致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来,天下笑

B.

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

咸私哂其矫饰

犹且从师而问

D.

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难求假暂归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

A.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

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

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

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

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

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

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

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

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

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