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麋鹿
C.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而
D.孔子郯子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题。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1)

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带长铗之陆离兮     陆离:修长的样子。

B.

吾方高驰而不顾     高驰:昂首快步前行。

C.

迷不知吾所如      所如:像什么样子。

D.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2)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都属于词类活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余马兮山皋,余车兮方林

步、邸:均为使动用法,“使……步行”“使……停止”。

B.

鸾鸟凤皇,日以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C.

燕雀乌鹊,堂坛兮

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

D.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腥臊: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腥臊的东西,喻奸佞小人。

(3)

诗中还有一个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并解释这个活用的词。

(4)

翻译诗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这几个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作者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领起全篇。“奇服”,像《离骚》中一样,用以象征与世俗不同的高洁、忠直的志行,“年既老而不衰”,则表现了作者一生追求、百折不回的坚定意志。

B.

第二至三段,以行程为序展开叙写,既写出了自己受到的种种磨难,又抒发、表达了自己在被放逐因而无法施展抱负的情况下沉重的心情,以及不改初衷,依然关心、忧虑国家命运的高洁胸怀。

C.

流放地溆浦在当时是极其荒僻的,“幽独处乎山中”,这对屈原是严峻的考验;他认识到自己将“愁苦而终穷”“重昏而终身”,但他表示“吾不能变心以从俗”“余将董道而不豫”,这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志行的执著与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D.

末段,是全诗的总结,完全运用比喻,揭露了贤士远离、邪恶当道、阴阳易位的黑暗的楚国政治;也呼应开头,再次交代了自己遭放逐、不得不远行的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拉奥孔》(节选)

钱钟书

  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不用说,《乐记》《诗品》《文心雕龙》、诗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的对象。同时,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是《历代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再说,我们孜孜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系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吓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

1.上文中,与加粗字“三言两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

2.上文中,有三个“片段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

3.文中提到有些人“重视废话一吨”,这些人重视的是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4.从“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一句开始,到全文结束,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25个字)

第一是从________这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第二是从________这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5.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这种精辟的、益人神智的三言两语,因为够上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因而不值得搜采和表彰。

B.选文中论述了思想史上,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都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但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至今仍然没有失效这个中心。

C.那些有名的讨论中国古代美学的长篇巨著中,有时好多是空话、套话。相反,在诗词、随笔、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的三言两语,从文艺理论角度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

D.有价值的、益人神智的零星琐屑的东西,往往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但它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因此更需要人们收拾和爱惜。

E.要重视系统理论,轻视片段思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下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1.(2分)第三段中“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各填一个字或各填两个字)

    2.(3分)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第⑤段)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

    5.(4分)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

      A.“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是作者始终不渝的真挚愿望,也是他喜爱荒原作品的一个原因。

      B.第⑥段加点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定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芜。

      E.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著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F.作者反对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去描写人类的原始和落后状态。

   6.(3分)第⑤段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流浪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这句蕴含的感情。

    7.(3分)第①段中说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常有较为周定的意义。请举其中的一个意象,并用一句话对其意义作简要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艺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五胥者,赐粟五万石,执①。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①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

(1)乃渡之千之津[  ]

(2)为子取饷,子何战[  ]

(3)价百金[  ]

(4)赐粟五万石,执圭[  ]

2.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之树下,可见
之(子胥)
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骨
其(渔父)

3.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用姓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渔父的品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徐之,一妇每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宋史》

(1)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丧会,窃而逃  券:契据

B.

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

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

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

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果盗,则长今二寸

师不必贤弟子

B.

一妇每己馔馈姑

勇气闻于诸侯

C.

或饷其妇不及姑

非能水也,绝江河

D.

出券示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  ]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

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

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

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译文:________

②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译文:________

③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译文: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剌非、感微托远、巉山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竹木灌蔬于其间     树:种植

B.

万乘之富        抗:抗衡

C.

吾之昆弟菽藿羹之无以继 饭:给……吃

D.

天下乱安危存亡之致   治:治理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结茅自休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

役于物  以致天下

C.

约守恕行之 择其善者从之

D.

爱而誉之者 异二者之为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不愿易茅草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

②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③不得常此处也

④无与处于是也

⑤吾悉得于此

⑥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  ]

A.

①⑤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有富可敌国的商人,但作者却更愿意做一个身处乡间、植树种菜、悠闲快乐的隐居者。

B.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该有快意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下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快乐的了。

C.

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消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

D.

这是一篇具有座右铭作用的题壁文。全文以“乐”为中心,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境”,第二层写“心”,第三层写“学”,第四层写“守”。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各言尔志(何不)

B.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同分享)

C.

愿无善(声讨)

D.

劳(自夸)

(2)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食,足兵,民信之矣。

[  ]

A.

其二子焉

B.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C.

则修文德以

D.

修己以百姓

(3)

下列各句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B.

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他关于志向的谈论反映出其性格的谦虚谨慎。

C.

孔子及其弟子们各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D.

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4)

在这则对话中,师生三任各言其志,相比之下,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更为广阔,更加高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社会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