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微小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归:归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登上 ⑤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比:并,列 ⑦唯大王命之。——唯:希望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给他一点时间 ⑨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⑩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
试题答案
B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归:归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登上
⑤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比:并,列
⑦唯大王命之。——唯:希望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给他一点时间
⑨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⑩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 B.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 C.大臣强谏(副词,竭力)乃自强步(副词,勉强)
- D.最少,不肖(形容词,经验不足)太后之色少解(副词,稍微)
诗歌鉴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①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②。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③。芰荷迭映蔚④,蒲稗相因依⑤。披拂趋南径,愉悦偃⑥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⑦理无违。寄言摄生客⑧,试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适。②阳: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飞的样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关上。⑦惬:满足。⑧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
(1)给下列加粗词注音。
精舍( ) |
芰( )荷 |
清晖( ) |
蒲稗( ) |
憺( )忘归 |
虑澹( ) |
林壑( ) |
意惬( ) |
(2)下列诗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这一层清丽的光辉呵,(如美声,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归。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见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敛着昏暗的暮色,金黄色的晚霞凝集了天边的云彩。
C.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呵!那妩媚明丽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虑澹泊,因而觉得外物无足轻重,由于不违于理而觉得志满意得,惬意欢愉。
D.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我)想告诉那些养生之人,不妨用我说的道理去顿悟禅理佛机。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
B.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总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赏后的乐趣。总结性地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
C.这首诗的中间八句诗人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所观赏到的景色。“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点明了出谷与登舟出发去石壁精舍的时间。接着“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所见的傍晚的远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二句,写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卧于东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这几句诗句写出了诗人从一天的游览生活中体会到的乐趣。而这几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
(4)下列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读这首诗,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朴素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歌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B.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入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束余辉。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C.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写出了气候之变、景物之变、角度之变,情趣之变;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也写出了游赏后所悟得的禅理。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D.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人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人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诗歌鉴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①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②。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③。芰荷迭映蔚④,蒲稗相因依⑤。披拂趋南径,愉悦偃⑥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⑦理无违。寄言摄生客⑧,试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适。②阳: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飞的样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关上。⑦惬:满足。⑧摄生客:注意保养生命的人。
(1)给下列加粗词注音。
精舍( ) |
芰( )荷 |
清晖( ) |
蒲稗( ) |
憺( )忘归 |
虑澹( ) |
林壑( ) |
意惬( ) |
(2)下列诗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这一层清丽的光辉呵,(如美声,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归。
B.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见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敛着昏暗的暮色,金黄色的晚霞凝集了天边的云彩。
C.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呵!那妩媚明丽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虑澹泊,因而觉得外物无足轻重,由于不违于理而觉得志满意得,惬意欢愉。
D.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我)想告诉那些养生之人,不妨用我说的道理去顿悟禅理佛机。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
B.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总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赏后的乐趣。总结性地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
C.这首诗的中间八句诗人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所观赏到的景色。“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点明了出谷与登舟出发去石壁精舍的时间。接着“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所见的傍晚的远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二句,写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卧于东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这几句诗句写出了诗人从一天的游览生活中体会到的乐趣。而这几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
(4)下列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读这首诗,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朴素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歌写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B.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入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束余辉。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C.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写出了气候之变、景物之变、角度之变,情趣之变;写出了诗人在山水游赏中的愉悦之情,也写出了游赏后所悟得的禅理。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D.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人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人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
(1)对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必有过人之节。(节操、品行)
B.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一起、一同)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毛病)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相当、相称)
(2)下列句子中“所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观夫高祖之所以胜。
C.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D.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3)文中涉及的人不属于历史人物的是
[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洗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 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3.翻译下面的文句。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衡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③;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④。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⑤。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⑥。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注]①蔡子,指蔡泽,战国游士,久不得志,请唐举给他看相,后发奋,入秦为相。②谅,的确。微昧,幽隐难知。③王雎、鸽鹧,都是鸟名。④曜灵,太阳。俄,斜。景,通“影”。望舒,月亮。⑤劬,劳累。⑥周孔,周公和孔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明略以佐时——略:高明的韬略。
B.于是仲春令月仲——春:初春。
C.与世事乎长辞——辞:分离。
D.陈三皇之轨模——陈:陈述。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聊以娱情/聊乘化以归尽
B.极般游之至乐/人极马倦
C.将回驾乎蓬庐/复驾言兮焉求
D.追渔父以同嬉/知来者之可追
3.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游都邑以永久
B.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C.落云间之逸禽
D.感吾生之行休
4.对《归田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赋一开始就笼罩着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无法相容的气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B.“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二句,道出《归田赋》的主旨:写归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并不是真的以隐逸为归宿。因社会的昏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遁于田园。而陶渊明的心情则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
C.“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虽仍然不能忘怀于对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张衡对社会对民生的那份关心在游乐当中已经消磨。
D.从文体语言上看,辞、赋都由诗演变而来,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