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恨私心有所不尽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不求甚解”一词,现在多用做什么意思?在本文中体现着作者怎样的读书理念?

________

2.这篇文章倡导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的读书法,和《说“木叶”》中的咬文嚼字式的欣赏法截然不同。你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两种读书法各自的优劣吗?

________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与课文《说“木叶”》有相同之处。请你说说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注]:曲士:穷乡僻壤的书生。

1.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少(sh3o)多 年 翩翩年 仲尼之闻

B.为(w6i)以 了 天下笑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C.间(ji1n)离 时 为河相 两涘渚崖之

D.长(ch2ng城 缨 此以往 见笑于大方之家

2.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的一项

[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两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天下之为尽在己

②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③我谓也

④以天下美为尽在已

[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对下列三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涘崖之间

②今我睹子之难

[  ]

A.①水中的小陆地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B.①水边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C.①水边

②您的困境

D.①水中的陆地

②您的困境

5.以下6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庄子·秋水》中的三段文字,理解后,筛取信息作答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注释:曲士——穷乡僻壤的书生

1.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少sh3o 多 年 翩翩年 仲尼之闻

B.为w6i 以 了 天下笑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C.间ji1n 离 时 为河相 两涘渚崖之

D.长ch2ng 城 缨 此以往 见笑于大方之家

2.选出书写无误及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来

书写无误的一项是________

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__

[  ]

A.秋水时止,百川贯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B.于是乎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选出带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的项

[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两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对下列三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渚崖之间 ②今吾睹子之难

[  ]

A.①水中的小陆地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B.①水边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C.①水边  ②您的困境

D.①水中的陆地  ②您的困境

7.以下6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鄙:边邑
B.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郑——封:疆界
D.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出/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B.焉用亡郑陪邻?/不敢兴兵拒大王
C.夫晋,何厌有?/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秦伯说,郑人盟/诚能得樊将军之首,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秦伯退兵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的?这表现出秦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予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而得乱——治:太平
B.则是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本:本来
C.不能以贤事能为政也——尚:崇尚
D.然则众贤之,将奈何哉——术:方法
2.下列各句中“乎”与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又有贤良之士厚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儿寒?欲食乎
B.出,跳梁井斡之上
C.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
D.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