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加粗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
B.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变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C.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D.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创造人类的自然更伟大。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帐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胄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不信  ③卿自守法,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首,罪当死
B.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⑥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⑥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赤壁赋》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坐立不安

C.

而卒莫消长也    消长:消减和增长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共同享受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2)①自其不变者而观 ②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  ]

A.

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

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

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

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

把“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要加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如果……,即使……也……

B.

只要……,虽然……也……

C.

只要……,即使……那么……

D.

如果……,虽然……那么……

(4)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  ]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5)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怀古从诵古诗句写起,再写目中所见地形,后写古人曹操。

B.

“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像,极力渲染,此即“铺”,是赋之正统写法。

C.

“寄蜉蝣”以下八句,表现的是客人的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这是苏轼所不能赞同的。

D.

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的重点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使,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己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泰固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果,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成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宗·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宗·曾巩《唐论》)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引师霍邑
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而走
仗:兵器
C.悬门,老生引绳欲上
发:打开
D.及将,谓左右曰
旋:回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甩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还太原,以图后举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B.①此为贼耳,以自全
②不然,籍以至此
C.①既而诸将奉贺,问曰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①成疑不克,而下之,何也
②怀王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十八岁就已经实际上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B.李世民在义举前,礼贤下士,收买人心,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义举后,他主张直取长安,占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C.在军事上,他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战役,抓住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D.李世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高瞻远瞩、敢作敢为的雄才大略;其次也是由于他在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农民的弱点,篡夺了农民起义成果所造成的。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曾巩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而曾巩的话,则评价了他当皇帝以后的是非得失。

B.这段话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杰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的。

C.借用“未备”的事例,说明古代帝王是最圣明的,而唐太宗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D.启示后世君主,要效仿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暗示后世大臣,要借鉴他的为臣之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使,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己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泰固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果,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成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宗·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已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宗·曾巩《唐论》)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引师霍邑
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而走
仗:兵器
C.悬门,老生引绳欲上
发:打开
D.及将,谓左右曰
旋:回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甩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还太原,以图后举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B.①此为贼耳,以自全
②不然,籍以至此
C.①既而诸将奉贺,问曰
②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①成疑不克,而下之,何也
②怀王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十八岁就已经实际上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B.李世民在义举前,礼贤下士,收买人心,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义举后,他主张直取长安,占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C.在军事上,他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战役,抓住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D.李世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高瞻远瞩、敢作敢为的雄才大略;其次也是由于他在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农民的弱点,篡夺了农民起义成果所造成的。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曾巩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而曾巩的话,则评价了他当皇帝以后的是非得失。

B.这段话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杰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的。

C.借用“未备”的事例,说明古代帝王是最圣明的,而唐太宗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D.启示后世君主,要效仿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暗示后世大臣,要借鉴他的为臣之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