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他一走过来,大家就什么都不说了。
B.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
      二厂差。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也不能飞到高空。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帐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胄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不信  ③卿自守法,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首,罪当死
B.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⑥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    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   登:立即  ⑥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_____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1.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或许
B.大概
C.诚然
D.其实
2.第③段的加粗词“说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5.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第④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亲戚/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合法
⑤陛下杀之/登:立即
其贫/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赤壁赋》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坐立不安

C.

而卒莫消长也    消长:消减和增长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共同享受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2)①自其不变者而观 ②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  ]

A.

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

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

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

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

把“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要加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如果……,即使……也……

B.

只要……,虽然……也……

C.

只要……,即使……那么……

D.

如果……,虽然……那么……

(4)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  ]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5)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怀古从诵古诗句写起,再写目中所见地形,后写古人曹操。

B.

“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像,极力渲染,此即“铺”,是赋之正统写法。

C.

“寄蜉蝣”以下八句,表现的是客人的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这是苏轼所不能赞同的。

D.

体现这一段主要内容的重点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钱神论      [西晋]鲁 褒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启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岂是之谓乎?

钱作为一个实体,有天和地的形象。它的内部效法地的方,外部效法天的圆。把它堆积起来,就好像山一样;它流通起来,又好像河流。它的流通与储蓄,都有一定的规则。在市场上做买卖方便交易,不用担心它消耗亏损。它很难折断,好像那些长寿的人;它像大自然一样运行不息,不会缺乏,所以它能够流传这么久,成为世间的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没有了它人们就会贫穷软弱,得到了它人们就会富足强盛。它没有翅膀却能飞向远方,它没有脚却能到处走动。它能够使严厉刚正的面孔露出笑脸,使口风很严的人开口。钱多的人干什么都能占先,钱少的人便得乖乖地排在后面。排在前面的人就是君长,而排在后面的只是臣仆。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诗经》里说:“富人哪,总是那么欢乐;孤独的人,好悲伤!”难道说的就是这个吗?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钱”得名于“源泉”的“泉”,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它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在讲学的地方总是疲倦得打不起精神,对于清谈一事也厌倦听闻,面对它便瞌睡得很,可是见到孔方兄便没有人不惊醒凝视的。钱所能给人们带来的祐护,是吉祥而没有不利的。为什么要读了书然后才达到富贵呢?以前吕公对写上钱数的空头帖子欣慰喜悦,汉高祖刘邦制胜在萧何多出二百钱,卓文君脱下粗布滥衣穿上锦绣绸缎,司马相如乘上高盖华车解下犊鼻围裙。官尊名显,都是由钱所达到的。空头帖子本来就很虚,更何况有实?多出的二百钱虽少,却带来了亲密的关系。由此说来,钱可真是神物了。它没有德行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为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掉。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愁怨忿恨,没有钱就没法化解;好的名声,没有钱便不能被传播。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身居官位的那些人,对于孔方兄的热爱,从来都不曾停止。他们拿着它的手,一直怀抱着,不管它们是优是劣,也不管它们的年份远近。在孔方兄家中,宾客总是从四面八方聚来,门前如同集市一样热闹。谚语说:“钱虽然没有听觉,却可以暗中指使别人。”这话难道是假的吗?又说:“有钱便可以役使鬼神。”更何况是人呢?子夏说:“死生有它的命数,富贵在于上天。”我却以为,死生没有命数,富贵在于钱而已凭。凭什么明白这点呢?那是因为钱可以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使危险的人变得平安,使死人得以生还。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低,都在于钱的多少,天又怎么能参与这事?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季运行,万物生长,钱比不上天;使穷困的人显达,使处境窘迫的人得以摆脱,上天就不如钱了。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如今要成为一个完人又何必那样?只靠孔方兄便可以了。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大凡现今的人,只要钱罢了。所以说,军队没有钱财士兵就不会前来,军队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前进。做官如果没有朝中公卿大臣做靠山,那还不如归田务农。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要行走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选自《魏晋南北朝抒情散文赏析》,原出处《晋书·隐逸传》,有增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便,(价格)便宜。

B.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            文,修饰。

C.矣富人,哀此茕独                  哿,快乐。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                  辐辏:像车轮的辐聚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与“而况于人乎”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排金门入紫闼

B.死有知,其几何离

C.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B.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C.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D.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3.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译文:

(2)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

译文:

(3)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译文:

5. 顾恺之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使人“迁想妙得”。所谓“迁想”,即由此及彼的联想,“妙得”即经过揣摩后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请简要谈谈本篇带给你的“迁想妙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