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试题答案
B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D. “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
D.“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
征服与绥靖——文明扩展的观察与比较
征服是文明扩展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方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征服行动而实现的。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看,征服其实就是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
欧洲史至少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都是一部以征服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为什么这片土地上的君主都无一例外具有“征服的嗜好”?德国政治学家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中说:“政治的行动和动机的根本政治特征可以归结为敌与友。”这句话移用到形容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征服者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友,另一种是敌。“友”意味着同一地缘政治实体内的公民、臣民、顺民; “敌”则意味着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敌与我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一边是我国我族的世界,另一边是异国异族的世界。敌我关系构成了这个征服者世界的基本格局。征服者就是这样生活在这一既是现实也为自己的预设所加强的充满敌意的世界。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就是历代征服者生活的主轴,他们从这种代代相传的高级游戏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欧洲社会的传世美德如冒险犯难、勇敢顽强、向往荣誉、视名誉高于生命等,毫无疑问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敌我对峙意识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他人既然如此充满敌意,世界既然如此凶险,生存之道则只有挥刀舞剑。正如公元前508 年,罗马贵族加伊乌斯·穆思乌斯在献俘仪式上对着伊特鲁西亚俘虏说的那样,“我是罗马公民……我是你们的敌人,作为你们的敌人,我将要杀死你们;我可以去死就像我一如既往去厮杀那样: 去死和去厮杀并勇敢地忍受,这就是罗马人的生活之道。”穆思乌斯对罗马人生活之道的诠释真是将罗马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其实就是人的野兽本性,或者说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罗马的道德观,无论勇敢、忍耐、冒险,还是无畏、节制,皆与敌我对峙的理念有关。罗马人明白一个道理,在一个残酷的丛林世界,舍此不能竞争求存。罗马的政客西塞罗反对凯撒独裁,但他依然可以走向元老院向元老们呼吁,请求他们表彰凯撒征服高卢。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用今天的术语说,叫做“双重标准”。他不是一般地反对独裁,他只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但拥护且赞扬凯撒独裁周边民族。今天超级大国盛行“双重标准”,其始祖正是纪元之交的西塞罗。在西塞罗眼里,既然敌我泾渭分明,那对我和对敌,处置方式应有不同。对内秉持法治,对外则必须独裁凶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思考文明的扩展就不能不重视征服和殖民带来的巨大效应。它在历史进程里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解决的。原因在于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虽有可议之处,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马基雅维里比我们更早观察到这一点,他说:“获取领土的欲望确实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由秉持这“人之常情”的人组成的国家更不能脱离这特征。可以想见,当他们不幸地身处一个有限空间的时候,难免会形成争夺。马其顿人、罗马人,然后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时代的欧洲人,深刻认识到马基雅维里所说的“人之常情”,并把它铭刻在心,成为文化理念。所以,至今为止,世界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全是由他们发动的。?
(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欧洲君主“征服的嗜好”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洲君主认为周边甚至遥远地带的异国异族的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不去征服敌国,就会被敌国征服。 ? |
B.在征服者心中,世界的基本格局是敌我关系。这种预设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异国异族的敌意。在凶险的世界里的生存之道就是征服。 ? |
C.由敌我的对峙进而克敌制胜达到凯旋胜利,这种类似于高级游戏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征服者生活的主轴,君主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
D.“去死和去厮杀”是欧洲君主的生活之道。这种生活之道是用文明的伦理道德升华起来的野兽本性,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 ? |
A.征服是文明扩展的唯一方式。它将母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移植到遥远的殖民地,使先进的文化及其价值在不同地域得以传播。 ? |
B.征服者的文化理念是“敌与友”。这一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臣民秉持法治,施行仁政;对异国异族人则独裁凶猛,施行暴政。 |
C.西塞罗对凯撒的态度是“双重标准”:他一方面反对凯撒独裁罗马人;另一方面拥护凯撒独裁周边民族,支持凯撒对高卢的征服。 ? |
D.敌我对峙的意识及其文化理念反映了人类身处的生活世界的真实状况,在人类文明的扩展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积极作用。 ? |
A.孔子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的观点就是主张通过战争手段征服邻国。 ? |
B.征服这种文明扩展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蛮横的暴力和惊人的杀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 ? |
C.无论是罗马的凯撒征服高卢,沙皇俄国侵占中国海参崴,还是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都是通过征服和殖民扩张领土。 ? |
D.随着中国GDP超过日本,中国秉持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会取代欧洲的征服文化,发动更为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茨威格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颌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⑤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基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⑥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不但不给人以哕嗦重复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这就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B、第②段通过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一段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对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描写上来。
C、第⑤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一句指明前文所写的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便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D、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揭示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可以说,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E、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选文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试举例说明。
答:
鲁迅这位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曾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 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选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 福”的含义?请联系托尔斯泰(或你认识的古今中外文学家如杜甫、苏东坡、鲁迅),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