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黑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 嬉戏莫相忘 B.共事二三年 可怜体无比 C.处分适兄意 不久当还归 D.叶叶相交通 千万不复全 |
试题答案
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一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苏东坡喜山乐水,被徐州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此处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黄楼一词是在徐州做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B.王安石也曾疏浚过黄河水道,但空耗资财,最终失败,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
C.防水工程数字交待准确,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特点。
D.文章中写道了黄楼的兴建,一方面可见苏东坡喜爱建筑,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及成就。
E.黄楼命名,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宇宙论信念,五行交互作用,相克相生的思辨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待这些特点有何作用?(6分)
3.文章在刻画苏东坡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4.文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治水中表现突出,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谓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选自《战国策》,节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庭:在朝廷上
B、常欲坐而致之/致:导致
C、诎敌国/诎:使……屈服
D、期年/期年:满一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现苏秦才智的一组是( )
①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②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③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④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
⑤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
⑥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连横。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约纵(或“合纵”)。
B、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C、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
D、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4、请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去 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吏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 ①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奋于说 奋:用力,尽力。 |
B.中谢,细人也细:仔细。 |
C.以为奸人除路除:清除,打通。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A.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
B.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
C.人皆在焉善莫大焉 |
D.凡听言以求善也以其无礼于晋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去 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吏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 ①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奋于说 奋:用力,尽力。 |
B.中谢,细人也细:仔细。 |
C.以为奸人除路除:清除,打通。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A.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
B.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
C.人皆在焉善莫大焉 |
D.凡听言以求善也以其无礼于晋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3分)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益衰而智益盛形:身体 | B.其唯先有度度:度量 |
C.见人操金操:持,拿着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之不知 |
B.人皆在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奸路以除而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激矢则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②⑥ |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5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益衰而智益盛形:身体 | B.其唯先有度度:度量 |
C.见人操金操:持,拿着 | D.殊不见人殊:极,根本 |
A.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句读之不知 |
B.人皆在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奸路以除而恶壅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激矢则远,激水则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②④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②⑥ |
(1)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4分)
译:
(2)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5分)
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