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
|
试题答案
B下列划线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
[ ] | ||||||||
|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二国委秦 委:舍弃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当:抵挡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向使:原先的使命 革灭殆尽 殆:将要
D. 未可专以罪秦也 罪秦:认为秦有罪 族秦者秦也 族秦:灭掉秦全族
2.下列四组句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而四国休息于内
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B.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4.比较苏洵与苏辙、李帧的《六国论》,对三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5.翻译(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小题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 国 论(节选) 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小题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
A.这三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后郡召为主簿,不行。遂隐居精学,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殁,以身托蟠,蟠乃躬推辇车,送丧归乡里。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蟠不肯受,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学。 太尉黄琼辟,不就。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再举有道,不就。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E45D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劝蟠救雍,蟠不肯行,曰:”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之,遂免雍罪。 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居无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饥,室家流散,融等仅以身脱。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年七十四,终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周黄徐姜中屠列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 ] | ||||||
A.家贫,佣为漆工——佣:佣人 B.及被州辟——辟:征召 C.以齿则长——齿:年龄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义:认为……仁义 2.与“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A.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B.或死或刑者数百人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下面全部能表现申屠蟠“安贫乐潜” 的一项是 | ||||||
[ ] | ||||||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申屠蟠以德行闻名乡里,同郡蔡邕被征极力避让而大力举荐申屠蟠,足见申屠蟠修养之深,影响之广。 B.古代文人践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刚独善其身”的准则,申屠蟠也一样,所以朋友冯雍犯了罪他也不愿出面,怕祸及自身。 C.申屠蟠为人孝而仗义,丧父之时,为尽孝几乎哀伤而死;同学王子居病死他乡,他亲自送丧至其家乡。 D.虽然多次被举荐征召,但申屠蟠从不应征,足见其对名利的淡泊和操守的坚贞。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居 无 几 爽 等 为 卓 所 胁 迫 西 都 长 安 京 师 扰 乱 及 大 驾 西 迁 公卿 多 遇 兵 饥 室 家 流 散 融 等 仅 以 身 脱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蟠勃然作色日:“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