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对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云青青兮欲雨 ③虎鼓瑟兮鸾回车 ④栗深林兮惊层巅 ⑤使我不得开心颜 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⑦商人重利轻别离 ⑧寒蝉凄切 A、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
试题答案
A②云青青兮欲雨
③虎鼓瑟兮鸾回车
④栗深林兮惊层巅
⑤使我不得开心颜
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⑦商人重利轻别离
⑧寒蝉凄切
A、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 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入深林,穷回溪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却也说明“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邀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小题1】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 B.美是主观的东西 |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 毁:诽谤 D. 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 良乃入,具告沛公
B.向若高帝斥二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晷漏之不保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以老疾还政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7. 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敬则家世代以孝义闻名,屡受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高宗跟他谈话以后,非常欣赏他,尽管有人说他坏话,但高宗还是委以重任,先授洹水尉,后除右补阙。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朱敬则当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走而从。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 B.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良乃入,具告沛公 |
B.向若高帝斥二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晷漏之不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以老疾还政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
A.朱敬则家世代以孝义闻名,屡受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高宗跟他谈话以后,非常欣赏他,尽管有人说他坏话,但高宗还是委以重任,先授洹水尉,后除右补阙。 |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朱敬则当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走而从。 |
⑴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①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 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 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 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 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 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 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⑧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的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2)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
(3)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4)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①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 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 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 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 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 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 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⑧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的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2)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
(3)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4)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