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②列坐其次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⑥约为婚姻 ⑦然秦以区区之地 ⑧吾从而师之 ⑨流血漂橹 A、全不相同 B、①④⑦⑨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②③⑥⑧和现在的用法不同 |
试题答案
DA、全不相同
B、①④⑦⑨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②③⑥⑧和现在的用法不同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B.渔人甚异之,复行数十步 |
C.内立法度,务耕织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王好战,请以战喻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其皆出于此乎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易,指《易经》。③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益处 |
B.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完备 |
C.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分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游览 |
A.以其有节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D.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 |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
(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易,指《易经》。③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益处 |
B.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完备 |
C.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分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游览 |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有节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D.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 |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易,指《易经》。③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益处 |
B.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完备 |
C.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分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游览 |
A.以其有节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D.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 |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
(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诗意地栖居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子、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1)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清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那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册泛黄的线装书,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2)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宿舍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们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出现她的诱人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3)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4分)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5)
不得而知。海得格尔呼吁的“诗意地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了——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6)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好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更为重要。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7)
1.第二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
答:
2.写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蕴涵的情感。
不得而知:
复制:
3.“诗意地栖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何作用?
答: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对城市改造中,把古巷夷为平地的作法表现出了不满,无奈,对古巷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对清一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持否定的态度。
B.“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意思是说,作者曾经在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现在“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再也见不到小巷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3)节中作者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及情景,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小巷的怀念和依恋,以此来表达对小巷的纪念。
D.作者认为“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现代人就能“诗意地栖居”。
E.这篇散文关注生活,针砭时弊,充满人文关怀。描写充满诗意,叙述要言不繁,结构紧凑,语言多用长句,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
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
【小题4】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 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
3.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4分)
4.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