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择下面词语的古义。
孤独 古义:_______

A、“孤独”为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B、“孤独”为一个词,是独自一个人,孤单的意思。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8~21题。(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③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故患有所不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贤者能勿耳(               )        ⑷子之乎?(                 )

    ⑸必不为,何故(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20.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2分)     【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21.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甲】文用“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4题。(共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⑴故患有所不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之乎(  )    ⑷子冠履(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2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24、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甲】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追逐古典的夕阳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酒楼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红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全球性的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弊病也被人们所痛陈。倘使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代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的箴言(不管他是用反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帖精神良方。

  江苏既是一个现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是一个古代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春笋般凸起的城市楼群里,你还能找到昔日文化的古韵吗?你还能觅到大自然的萋萋芳草地吗?我们尽可以到周边的小城镇里去追寻古典文化的神韵,去亲吻大自然的芬芳,但那种远离自然的人工雕琢之气已然被现代商业旅游烘托得一塌糊涂,让你毫无“渐近自然”的美感,尤其是导游小姐恶俗的文化导语,实在让人兴味索然。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块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若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针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委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当我咀嚼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正视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漫步;我也十二分愉悦地留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除此而外,中山陵一带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思。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现代文明病中最好的疗救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的。

  然而,我还是要寻找,找到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人文景观的人文遗迹,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1)

根据文意说明“古典的夕阳”指的是什么?(1分)

(2)

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作者为什么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1分)

(3)

人类对古典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破坏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4)

从语言特点看,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2分)

(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

古典的夕阳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来再造,这是人类的幸还是不幸,是喜庆还是悲哀,作者也把握不准。

B.

南京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让作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远离红尘、渐近自然的妙处。

C.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古典的自然的文化景观的向往,多处运用设问句,也引发了我们深沉的思索。

D.

结尾一段再一次表达对古典的夕阳的向往与追寻,与开头三段形成照应,结构上首尾呼应。

(6)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描述一处自己所在城市的景观,体现其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浸润着一抹“古典的夕阳”的特点。100字左右。(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见大雁  

刘长春

    (1)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2)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3)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4)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5)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6)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A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B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7)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的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8)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9)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行进,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儿一样飞进课堂……

   (10)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11)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12)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13)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食粮。

   (14)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5)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的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16)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17)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18)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9.结合全文看,标题“不见大雁”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20.通读全文,请用两个词将“我”的感情变化过程补充完整。(2分)

                 →无奈→             

21.第(7)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分)

                                                                                       

22.第(6)段描写细腻,语言优美、传神,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具体赏析。(3分)

                                                                                        

23.这篇散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24.请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你对结尾“天空寂寞,人也寂寞。”的理解。(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央视《半边天》周末版关于刘小样的访谈,但我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看过的人,无不对八百里秦川间的这位西部女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无不为黄土高坡上这样一位乡村少妇深深地震撼。而这一切,不是因为她的美丽或丑陋,不是因为她的富有或贫穷,也不是因为她的幸与不幸、凡与不凡,而是由于她因孤独因痛苦因思考因思变而发出的心灵的颤音!
        刘小样,集丰衣足食、夫君称心、儿女如意、老人慈爱等诸多幸福元素于一身,拥有许许多多乡村女人渴望拥有却未必拥有的刘小样,在黄土高原雄浑厚重的背景下,面对洋溢着现代都市知识女性气息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央视主持人张越,如黄河决堤般地敞开了封闭太久的心扉,倾诉着压抑太久的心
曲——                                                                                                                                                    
       尽管村后就有一条高速公路,她却只能和村里所有的女人一样,无法挣脱【有形无形】的羁绊,走出【蛰居】的山村; 
       没有书报可看,她只能“读”电视,“读”《半边天》,甚至“读”午夜时分的《读书时间》;
       为了不让自己淹没于黄土地的土气,她特意选择浓艳的大红作为着装的主色;
       她喜欢打开窗户,一个人,凝望不远处阳光照耀下的小树;
       当丈夫有一天终于带她来到不过九元钱车程的西安时,站在古老的钟楼下,面对现代都市里漂亮优雅的女同胞,她为自己的巨大反差放声大哭;
       一双正在读小学的儿女成为她最好的朋友和心灵的寄托,她为儿女知道几千年前有个孔子而喜不自禁; 
       她甚至哲人般地发出了“宁要痛苦,不要麻木”的心灵呐喊!
       有幸看了这档精品访谈节目之后,我久久不能走出刘小样给我带来的感动。刘小样哽咽着说出的那句“宁要痛苦,不要麻木”,久久在我的耳际和心头回荡。而张越此后所透露的一个幕后采访情节,更让我再一次吃惊于这位乡村女性的孤独和深刻。
       在采访刘小样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与其姊妹般相处的张越,一再盛情邀请刘小样到他们所住的宾馆看一看,住一住,可刘小样一直不愿答应。张越他们认为她不会来了。可就在他们要走的时候,刘小样突然来到宾馆,一进张越的房间便抱住张越放声痛哭:“你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你们又把我一个人留下了……”这一哭就是20分钟!
       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人心灵的去处——面对刘小样的诉述和痛哭,我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对于孤独和痛苦的心灵,寻觅魂灵的去处,找寻精神家园的理解、感悟和敬重,是我所要表达的,因为对包括她和我本人在内的所有人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最需要的。
1、请写出刘小样家庭生活的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中括号内词语“蛰居”一般用来表现什么生物现象?在本句中起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形无形的羁绊”指的是什么现象?请你作适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老的钟楼下,在张越即将返京之时,刘小样两次放声大哭。请说说她两次痛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要痛苦,不要麻木”说明了刘小样什么样的思想状态,有什么的社会意义?请说说你的观点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刘小样的处境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请你借助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知道的事例提出建议:中国农民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灵的去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