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八景之一也 邑:县 B.相顾惊疑 顾:看 C.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无何:不久 D.裁如星点 裁:裁剪 |
试题答案
D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间( ) 许( ) 几(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
奋袖出臂________________
两股战战________________
几欲先走________________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4)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演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D.这段内容主要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5)文章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先描摹其________,又侧面描写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6)翻译文段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履:踏。
-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逝:淹没。
- D.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失掉。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履:踏。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逝:淹没。
D.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失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将要) | B.杂然相许(赞同) |
C.河曲智叟亡以应 (丢失) | D.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C.操蛇∕之神∕闻之 | D.不畏∕浮云遮∕望眼 |
A.告之于帝 | B.操蛇之神闻之 |
C.跳往助之 |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
D.读了《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
(1)且焉置土石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7: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2分)
|
文言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其恕乎( )
2.翻译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5.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
B.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
C.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
D.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
A.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 |
B.子墨子闻之辍耕之垄上 |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话) |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这) |
D.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
【小题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四字成语。(3分)
【小题4】选出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明了新旧知识的关系。 |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应该有良好的修养和宽广的胸怀。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人不必虚心求教,博取众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