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 A、(1)打比方;(2)举例子;(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B、(1)打比方;(2)列数字;(3)引用;作诠释;(4)打比方 C、(1)打比方;(2)列数字;(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D、(1)打比方;(2)列数字;(3)摹状貌;作诠释;(4)摹状貌 |
试题答案
C阅读《雪》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
B.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丽。 |
C.大家手笔,新手拈来,其实可有可无。 |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
A.托物言志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求。 |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于江南的雪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的美丽。 |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
B.用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的雪的精神。 |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了雨的惊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
D.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文章的标题为“雪”,而开篇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指出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
B.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丽。 |
C.大家手笔,新手拈来,其实可有可无。 |
D.为后文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
A.托物言志吗,借朔方的雪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
B.象征,如“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求。 |
C.对比与衬托,如朔方的雪于江南的雪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
D.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更可见南国的雪的美丽。 |
A.江南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孤独的“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
B.用朔方的雪的“死”反过来表现南方的雪,表现南方的雪的精神。 |
C.江南的雪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了雨的惊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
D.这句话是对朔方的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的雪面对严寒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
A.《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
B.北方的雪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显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C.从对南北两处雪的描写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D.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 B.描写 | C.议论 | D.抒情 |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 B.描写 | C.议论 | D.抒情 |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 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 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人体内的消防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剪刀剪东西时,一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不会看见鲜血直流的现象,而仅仅看见皮肤里渗出几滴血珠,不久便凝结了。同时皮肤划伤处会肿胀起来,逐渐发红。对了,这块区域发炎了。所以入侵的细菌或病毒都会在进入伤口后被消灭干净,到底这块发炎的皮肤表层下面又发生着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发炎可以算得上是体内的一场火灾。白血球被人们称为人体内的消防员,哪里有险情便会及时赶到哪里,消灭从皮肤伤口进入的细菌和病毒,从而消除炎症。而人体的免疫系统正是利用了白血球的这一特征,在皮肤划破时为了引起注意,消灭入侵的细菌,主动放了这把“火”,并拉响警报,从而动员消防员——白血球,及时出击。于是,白血球终于从人体的红骨髓中出动了,它们在血管中不断游弋,到处巡逻。
那么,白血球又是怎样定位伤口的所在处,并及时赶到出事地点的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研究了白血球这种精确定位的过程和机理。他们认为,体内消防员的工作过程可要比他们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同事复杂得多。因为现实生活中,消防员找到并靠近着火点还是容易的但是在体内,白血球如果要准确知道哪里出事了并火速赶到,首先要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因为人体内各种细胞层次众多,经络路线错综复杂。白血球如想抄近道到达皮肤受伤表层,就必须突破层层细胞壁,钻入你受伤手指附近的血管中。
横冲直撞的白血球在接近伤口前需要减速,这个减速的过程要分好几个不同的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白血球的行动速度都会逐渐减慢,直至在伤口处准确停止。导致白血球逐渐减速的是血管内壁上的一种被称为粘连分子的化学物质。它可以与白血球表层粘连分子相结合。免疫系统只有在发生炎症时才会分泌粘连分子。
伤口附近血管中的粘连分子像钩子一样钩住了白血球外壁上的同类。渐渐的,粘连分子越来越紧地结合在一起,白血球逐渐停下来。这样,这些白血球牢牢地附着在发炎区域的血管壁上,消灭外来的细菌和病毒,保护着细胞壁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你的孩子在皮肤划伤后,你可以给他讲讲白血球的这个故事,告诉他,不要怕,肿胀伤口的皮肤下面,有白血球在与细菌做着英勇的斗争。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皮肤划破时为了引起注意,消灭入侵的细菌,主动放了这把火,并拉响警报”中,这把“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白血球要尽快进入伤口附近的血管中,必须突破层层细胞壁。
B.免疫系统可以随时指令白血球,使它分泌粘连分子。
C.粘连分子与白血球表层的同类相结合,这种粘连分子是一种化学物质。
D.由于血管中分泌的粘连分子与白血球表层粘连分子相互结合,因而白血球可以附着在发炎区域的血管壁上。
5.最后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澳大利亚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我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
②墨尔本市至菲利普岛的途中有个小动物园,园子萧条而且破败。汉字先是出现在一扇小门前,歪歪扭扭地写着:厕所。与之并列的还有英文与日文。但踏进小门,前行几步,进入女厕后,英文与日文都不见了,只剩下中文:“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真是再普通不过的几个字了,小学生都认得。主人把它写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不仅一处,小小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女厕内竟贴了三处,都在最显眼的地方。
③这是个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厕所,我指的是它的内外部建设:低矮、潮湿、幽暗、简陋、微臭,与我们国内都市稍像样点的公厕都没有可比性。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还如此毫不客气地反复提醒前来的人“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只用中文提醒。
④无独有偶,悉尼湾的轮船厕所内,也有中文,也写着类似的字。
⑤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日本人和其他洋人都懂得上厕所有什么规矩,他们不需要提醒,而中国人却是需要的。我的第一个反应跟自尊心有关,觉得我们被歧视与侮辱了。但是后来,导游跟我们讲了一个相关的例子。墨尔本一家宾馆大堂里立着垃圾桶,桶分两层,下面扔废物,上面一层铺着细沙,用来掐灭烟蒂。中国人现在来澳大利亚旅游的很多,到处可见黄皮肤。但中国人进出宾馆,路过垃圾桶时,习惯地一“呸”,就将痰吐到那一层细沙上了,而且吐得东一处西一处,黏糊糊地挂在桶的边沿。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请不要往里面吐痰。”
⑥如同厕所人人都要上一样,外国人不是不吐痰,但他们吐在纸上,再把纸揉好,扔进桶的下面一层,如此而已。这样的举动并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理解力,更无需任何技巧,却被我们忽视了。导游也是中国人,来澳多年,普通话仍然说得字正腔圆。他说:真是不好意思。
⑦还有谁不好意思呢?我看到餐馆里有同胞举杯对饮,脸红脖子粗,嗓门都开放到极点,显得比任何人都开心与兴奋——莫不是也要在一旁的墙上贴起“请勿大声喧哗”的汉字?我还看到红灯之下,仍有同胞在众目睽睽下悠悠过马路,脸上是旁若无人、理所当然的表情——难道要在路边墙上也出示“请勿闯红灯”的汉字?
⑧国内这样的提醒比比皆是:公交车上的“请给老人、孕妇让座”,银行里的“请在黄线外等候”,马路边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不要随地大小便”——就在写这篇文章时,电视正直播着在株洲举行的中国与比利时的乒乓球对抗赛。女广播员用清脆的声音告诉赛场内的观众:“请不要用闪光灯,请不要吸烟。”只有中国人需要提醒,且提醒也往往毫无用处,所以,的确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显然,只有感到不好意思的人越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写在墙上的那些字才会越来越少。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作者:北北)
1、通读全文,为全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说你这样拟题的理由。(5分)
(1)文题:
(2)理由:
2、第①段中,作者看到“亲切的”汉字,为什么“心里却至今不舒服”?(3分)
答:因为
3、第⑤段导游讲的那个“相关的例子”说明了 。(3分)
4、第⑦段画线句说“还有谁不好意思呢”,请你结合语境和自己的理解,从下面备选项中选择你认为究竟应该是“谁”不好意思的一项,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5分)
【备选项:A.“我” B.“我”所看到的那些同胞 C.中国人】
答:指代的是 ,因为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每小题3分,计6分)
(1)原句: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
改句:然而它还有了嫌弃的资格……
答: 句好,因为
(2)原句: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
改句:主人于是写了字贴到墙上……
答: 句好,因为
6、附:材料一、据说在法国,喜欢养狗的人很多,人们出去遛狗时狗大便在路旁或草坪上,人们会用餐巾纸裹起狗的粪便丢到垃圾桶里,即使是个美丽的贵妇人也是如此。
材料二、2013年9月20日,苹果发布手机产品iPhone 5S、iPhone 5C。在Phone 5S上,苹果打破了多年来iPhone只有经典的黑、白两色的传统,加入了香槟金色,之后该颜色在网络上被调侃为“土豪金”。
之后“土豪金”一词又引申出带有戏谑倾向的含义,用以形容较为夸张的、以金色为主色调的、带有炫耀倾向的产品。
面对疯狂的果粉,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据说美国就有分析称“土豪金”是迎合中国等地的消费者,从金色的角度出发,所以被命名为土豪金。土豪金”这一词汇在网络和媒体的宣扬下延伸到成为黄金制奢侈品的代名词,至此,“土豪金”已经不限于有着黄金色外表俗气的、暴发户的形象。世界有个通用的概念叫“富豪”。为什么在中国,豪的前面会戏谑的加了“土”呢?
读了本文后,和附加材料,你最想对同胞说些是什么?请写在下面。(8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6.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 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 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7.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4分)
▲
8.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
9.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6分)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不怕“跌”
走路时,偶然跌一跤是常有的;刚起来,又摔了一跤,虽不多见,也不足奇。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起来还可能摔跤就不起来了。我们应该不怕“跌”——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永远向前。
在工作中,失败和犯错误是常有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人们往往是经过千百次的“跌”,才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就深刻地指明在失败中前进是面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有不怕“跌”的精神。他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了六千多次,终于找到最为理想的灯丝——钨丝。在科学事业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
今天,培养不怕“跌”的精神,对青年来说难道不更为重要吗?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鲁迅曾经说过:“我每看运动会时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朋友们,让我们发扬不怕“跌”的精神永远前进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项?
[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在科学事业上,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C.怕“跌”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D.我们应该不怕“跌”——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永远向前。
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_
3.能正确判断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并准确分析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在括号内写出它的字母。
[ ]
A.以设问句式对青年人提出应培养不怕“跌”精神的要求。
B.以反问句式强调青年人培养不怕“跌”精神的重要性,加深了语意,加强了语气。
C.以反问句式加深语意,加强语气。
D.以设问句式对青年人提出应培养不怕“跌”精神的要求,引起思考,加深语意。
4.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议论文中往往也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相比较,本文画横线记叙语句的特点是________:(A.具体、生动 B.简练、概括);作用是证明论点。(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横线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