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一句话四种停顿中,意在强调学生负担过重的一项是 |
A.最多的一天/上八节/课。 B.最多的/一天/上八节课。 C.最多的/一天上八节课。 D.最多的一天/上八节课。 |
试题答案
C阅读下面课外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神”这种东西其实是不存在的。但人们还是要敬,为什么?查查老底,一种是人们对于某一活着时于人类有功德,后来被“神化”(a)了的人的尊敬,比如所谓敬药王爷、敬鲁班之类;另一种则是人们对还未认识的某种自然现象的恐惧,由恐惧而称之曰“神”(b),由惧怕而至于敬。这种“敬”,其实是为了祈求免灾。鲁迅就曾说过人们怕“火神”(c)降灾,“他因此受看崇祀”的话。
人们的敬鬼,怕就只有后一种意义①。民间有旧历“七月十五”为鬼节的风俗,据说②每到这一天,“新鬼烦冤旧鬼哭”。如果不去烧纸——给鬼们送钱,自家就有可能被鬼闹个不得安宁。因此,每到鬼节人们就要去上坟,城里人要在大街十字路口烧纸,以祈免遭鬼祸。
以上当然是一篇鬼话,只是借以说明一种世象心态,还是回到人间更有实际意义。那么,敬人的情况如何呢?其实敬人和敬鬼神的道理大同小异。有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人的尊敬。这些尊敬,是人类自己的一种自豪,一种感谢钛佩之意。人们靠这种敬,在净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鼓舞人类积极向上,这是一类;还有一类尊敬,A便是敬“火神”之类了。
你要去办一件事吗,B过罢丸曲十八弯,还有七十二道关,怎么办?只好去敬!从过去的炸药包、手榴弹,到今天的彩电、收录机,以至成捆的“大团结”。“你帮了不少忙,这是点小意思,是自家产的!”(这样说敬的意思才纯正)C如此这般一敬,神就显灵,兴许蜀道化为坦途,万事如意。
你那个单位要立足生存下去吗?D那么就要敬一帮子人,比如,让他们吃饱喝足,拿足拿够,自然一切都是“白”的,而且不止一次。否则,这些“神们”(d)就会显灵:今天你的卫生不合格,要停业整顿;明天你的称量不够数,要罚款,后天……谁也料不定又生出什么灾祸来。
这两种人的被人“敬”,毋宁说是被人怕,人们怕他“闹鬼”,怕他“放火”,这种“敬”,在敬的一方和蒲松龄笔下屠户将剩骨扔给追来的狼是一样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活到让人怕的地步,活到人不得不扔剩骨的地步,自己还以为多么英雄、多么伟大,那只能说是一种愚昧的悲哀,还有什么敬?
( 1)“后一种意义”指的是
[ ]
A.避免鬼闹个不得安宁 B 以求免遭鬼祸
C.祈求免灾 D.害怕“火神”降灾
(2)“据说”的作用是
[ ]
A.表示根据 B.表示猜测
C.表示否定 D.表示引述
(3)引号的作用一般有
A.引用 B.强调
C.否定 D.特指
指出a、b、c、d四处引号的作用。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4)从“以上当然是一篇鬼话”到结束,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事实论证
(5)“办事的人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在原文中的恰当位置应该在A、B、C、D中的哪一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蝶之生①清晨
4时许,天空已有微光。我带着一应俱全的野外装备去等一只蝴蝶的羽化。②大雨一阵阵,不知那个预示今朝将羽化的蛹,会不会在赖床?虽然与蝴蝶近距离相处已近两年,但对每个蛹的羽化时辰,还是难以完全掌握。都说蝴蝶一般在破晓羽化,有一回,我在天刚亮即到达野地现场,却见初生的彩蝶已出蛹挂在枝条上;有时候以为它清晨应该出来,偏偏它撑过了下午。为目睹蝴蝶破蛹而出的片羽吉光,这回我在夜色未尽便来到野林之中。
③灌丛林内八分黑,灯光下蛹壳已呈透明状,几乎可以透视壳内黑的蝶翅与鲜黄的蝶腹,而蛹壳外,正滴挂着闪亮的雨珠。水汽如此浓重,它会在破晓羽化吗?
④等待,是最惯常的事。放眼四望,万物有形无色,静听夜歌最后一章,雨声偶尔来串场,所幸这会儿雨不大也不连续。
⑤雨,停了,天也亮了,阳光被挡在云朵后面,四面无风。从蛹的色泽变化,我知道它今早一定会有一场非生即死的巨变,但这是一场没有约定时间的等待。曾经,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甲)破蛹而出的是寄生蜂,那死亡的蛹,已成蝶形;也曾经,彩蝶羽化的过程出了意外,(乙)蝶体粘黏蛹壳,飞向蓝天成了不可及的梦;更多的时候,它们在蛹的阶段即因各种因素而死亡。
⑥曾有朋友问我最喜爱哪些动物,又为什么喜欢。我回答的其中之一便是蝴蝶,原因是幼虫化蛹后重生成蝶的神奇蜕变,这也正是我对自我人生的期许。那时候,我还没有研究蝴蝶,也不曾看着一只蝴蝶在野地长大,而眼前这个即将重生的蛹,却是在我时时探看的情况下长大的。从它还是颗蝶卵,我便记录着它,当然也记录着它众多的兄弟姐妹,这些虫儿们饱受天候的考验,在这过程中,大部分的幼虫先后死亡,能顺利化蛹的屈指可数,着实不易。而最令我期待的,莫过于它接下来即将展示的生命变化。
⑦
6点9分,蛹的顶部出现了一隙裂缝!接着裂缝慢慢被顶开,蝴蝶的前足向外探索;然后再将蛹盖撑开些,脚用点儿力,头部出壳;停顿会儿,脚再用点力,胸部出壳;最后六足齐动,翅翼与腹部被快速拉出这世界。一个腹部肥大,翅膀皱巴巴的小团状蝶体呈现眼前,我屏气凝神盯着这看起来有点陌生的生物,它节奏均一地微动着皱翅,动着动着,血液淋巴注入翅脉,顷刻间皱翅撑平,一只我所熟悉的黄裳凤蝶在微雨中新生。整个过程只有1分多钟。⑧我一边进行调查,一边等待新生的彩蝶起飞,看着草上啃着茎叶的幼虫,再探看准备起飞翔舞的成蝶,我还是惊叹不已:美丽的蝴蝶竟是由毛毛虫蜕变的!
⑨
10时左右,那只蝴蝶晾干了翅翼,在我附近试舞一段后飞出林外,展开我无缘再时时探看的空中旅程。对它,我自然是充满祝福,但在不远的海上,强烈的台风已经向着这座岛屿而来;在经历过生命中的重重考验之后,它挥动美丽的双翼,又将迎接一场风雨……(杜虹
/文)(
1)第①段中画线处一个“等”字传达出怎样的意思?把它换成“看”表达效果一样吗?说出理由来。(
2)文章开头几处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第⑤段中“非生即死”写出了________;“巨变”写出了________;整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4)你认为⑤段中介绍蝴蝶羽化“关键时刻”的甲乙两种情形能否删掉一个?为什么?(
5)从全文内容看,只有第⑦段写的是“蝶之生”,那么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6)第⑦段中“整个过程只有1分多钟”这句话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说出理由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8-23题。(20分)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1.、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
2.、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3分)
3.、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3分)
4.、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4分)
5.、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4分)
6.、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
【小题2】、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3分)
【小题3】、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 (3分)
【小题4】、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4分)
【小题5】、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4分)
【小题6】、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8-23题。(20分)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
【小题2】、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3分)
【小题3】、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 (3分)
【小题4】、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4分)
【小题5】、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4分)
【小题6】、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8-23题。(20分)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1.、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
2.、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3分)
3.、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 (3分)
4.、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4分)
5.、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4分)
6.、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雍和家,但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执拗不上学了,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他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一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也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随之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在他眼前消失了。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拟个恰当的标题。 (2分)
小题2:、概述本文的故事内容。 (3分)
小题3:、从文中摘录表现杜小康性情变化的句子。 (3分)
小题4:、杜小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除了这个困难,他还要战胜哪些困难?(4分)
小题5:、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显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请举出一个例子加以简要分析。(4分)
小题6:、父亲对不读书的小康采用的教育方式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