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判断下面的文学常识是否正确。
①他是世界级童话大师,他创作的童话作品如《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影响了一代代人,他是海地作家安徒生。

A、正确
B、错误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学者郭沫若对我国一部古典名著的评价,这部名著是《聊斋志异》。

A、正确
B、错误
③“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幅挽联悼念的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A、正确
B、错误

试题答案

B,A,A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                                           
【小题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地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鲒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垒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用潜心的而不是花哨的,诚实的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夏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年7月8日,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答: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答:                                                                        
4.结合文意,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答: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小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小题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小题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4分)
答:                                           
小题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1)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末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叙述

E.描写

 

(3)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横线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的括号内画“T”;不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括号内画“F”。

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  )

B.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  )

C.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

(5)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