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古诗中有很多写到传统节日的佳句,请写出其中的一联: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7、诗句必须涉及到传统节日
(2)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__________。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有很多写到传统节日的佳句,请写出其中的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海的浩瀚无边,曾经引起我国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留下无数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联有关大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者乐水, 《论语》)
(2)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3)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5)古诗中有很多写到传统节日的佳句,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 。
(6)大海的浩瀚无边,曾经引起我国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留下无数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
联有关大海的名句: , 。
对联中的典故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它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⑤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因此,运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
⑥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但也有用现代典故的范例。
⑦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自身还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⑧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以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⑨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⑩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持有的乐观态度。
小题1:阅读选文,根据对联用典的要求填空。(3分)
对联中所引用的典故,要想“妥帖妙切”,就要了解历史, , , 。(每空4字)
小题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下面这幅对联是如何妥帖妙切地使用典故的?并体会典故所表达的意思?(6分)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材料一】杜甫《登岳阳楼》诗句及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洞庭浩瀚无边的气魄,成为歌咏洞庭湖最负盛名的名章佳句。
“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材料二】
陈逢元,字桐喈。湖南大庸县人。擅长诗文联语,题联以川湘二省居多。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系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
名句和文化常识填空。
(1)知者常乐____________(《论语》)
(2)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3)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____________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古诗中有很多写到传统节日的佳句,请写出其中的一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大海的浩瀚无边,曾经引起我国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留下无数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联有关大海的名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说“帘”》一文,回答问题。
说“帘”陈从周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②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是增添了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③“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④“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爱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而帘呢?珠帘太豪华,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单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好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⑤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景了。
⑥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⑦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有删节)
(1)第⑤段中引用的“草色入帘青”出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
(2)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品读全文:
1)找出帘的种类,并选择其中六种,工整地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的家需要美的装饰。假设你建议家里购置“帘”,请结合本文“帘”在建筑中的功能作用,具体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端处处含情,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帘”为基本事物,再根据你的兴趣,从以下事物中选择至少两项,与“帘”组合;想象一幅你所喜欢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字数不少于40字)
①风 ②山 ③雨 ④燕 ⑤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有的渐渐淡出,有的历久弥新。请从以下中国传统的物件中任选一种,谈谈你对它的了解或看法。(友情提示:或介绍相关知识,或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它的感受,或就其演变谈谈看法。字数不少于40字。)
①屏风 ②脸谱 ③折扇 ④中国结 ⑤剪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经典和我们》,回答下题。
经典和我们①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去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我认为,作为人是要读书的,而且,最好选择经典来读。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无论多么善于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不仅仅属于学者,也属于每一个人。
⑥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⑦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文章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③到⑥段,整理作者论证思路,填写下面图表。
③经典最适合于真正的阅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⑥对经典的不同读法。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掉,为什么?
4、结合文章和你个人的经历,说一说你是如何走到经典中去的。(100字以内)
阅读《经典和我们》,回答下题。
经典和我们①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去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我认为,作为人是要读书的,而且,最好选择经典来读。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无论多么善于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经典不但属于历史,面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不仅仅属于学者,也属于每一个人。
⑥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钞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⑦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文章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③到⑥段,整理作者论证思路,填写下面图表。
③经典最适合于真正的阅读。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掉,为什么?
4.结合文章和你个人的经历,说一说你是如何走到经典中去的。(100字以内)
默写 (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凡错、漏、多一字,该小题不给分)
⑴《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古寺禅院静谧幽深的名句是:________ , _ _ 。
⑵《游山西村》中诗人写寻找经过,绘春日景色,又饱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 , ___________
⑶《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温暖与希望的句子是: __ , __ 。
⑸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巧用地名,表达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_______ , ____ 。
⑺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______ ,________ 。 (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个字短语填写。)
⑻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 ________ , ________ 。
⑼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⑽重阳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诗家词人常常即景吟诗,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除这个例句外,请你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