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对下列词语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B、垂髻: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髻”指童年。

C、豆落:指三四十岁的女子。

D、弱冠:男子20岁。

试题答案

2、C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乐书  
  ①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②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③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④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⑤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⑥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学活用。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⑦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人形容我一看书就要吃东西,一吃东西就要看书,可见不是个正襟危坐的学者,最多沾染了些书呆气,或美其名曰书卷气。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是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其中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翻到“捣麝①成尘香不灭,拗莲②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⑧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儆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⑨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日:“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有改动)
  注:①麝:麝香,一种香料。②莲:这里指莲藕。
1.文段②画线句子中“这”指代什么(在文中画出原句)?作者认为要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段③~⑥,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分一合一分”中两个“分”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对书的区分和选择,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书中的理分开,不受书中的理的影响。   
B.文段④中画线的句子,其实是作者基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的事实而发出的激愤之词,旨在突出对书进行选择的必要。   
C.文段⑤以“涵泳,在水中潜行”来形象地说明“合”的意思。   
D.“分一合一分”既是科学的读书方法,更是获得读书乐趣的重要途径。
4.阅读文段⑦,在下面的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字,组成词语,表现作者对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爱书→_________书→_________书→_________书
5.品读文段⑦中画线诗句,结合文义回答问题。   
(1)由诗句“捣麝成尘香不灭”,你能联想到陆游的哪句词?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原写历经磨难和摧残依然不改对故国的思念,作者在此处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个小题。(12分)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2分)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2分)

答: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 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个小题。(12分)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答:                                                                                                                                                         (2)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4分)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答: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2分)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2分)

答: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2分)

答: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 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答:我选第         句。我的理解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             ,像演奏             ,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咱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②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③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④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⑤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⑥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⑦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⑧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⑨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和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1.第一段          上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声音 音乐       
    B.声音 弦乐       
    C.声响 弦乐     
    D.声响 音乐
2.第一段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自豪感
   B.纺线有演奏和唱歌似的轻松感
   C.人们对毛线或者棉纱的热爱之情
   D.人们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之情
3.第二段把初学纺线的人急躁的情态写得很具体,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作者用“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的感情来比喻延安军民对纺车的感情,这两个比喻说明纺车是延安军民的(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1)                                                         (2)                                             
5.第三段共9句话,在下面句子序号之间用“|”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6.对第三段划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说明人们参加竞赛是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B.说明人们参加竞赛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团结战斗
    C.说明纺线竞赛充分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D.说明延安军民对劳动竞赛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7.按照简明的要求,第四段中“旅途的旅伴和战场的战友”应改为                                            。 
8.“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句话为什么独立成段?请简要回答。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文】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
【乙文】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向一棵树鞠躬》)(有删节)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露珠只轻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1)甲文第③段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那么这棵树的不平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疑探究】: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甲文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一句中说行道树既“忧愁”又“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第⑦段为什么说“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借树写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甲文将城市的“繁弦急管”“灯红酒绿”与行道树的寂静孤独形成对照,突出了行道树在困境中坚定执着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甲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我们的“自白”来抒情写意;而乙文只是以“我”的见闻感受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C.甲乙两文开篇都有点题的作用。而甲文既点出“我们”的身份,又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乙文则起笔突兀,悬念顿生,让读者欲罢不能。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如何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顽强抗争、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两文中的“树”的形象都是奉献者的化身。
5.【迁移拓展】请结合链接材料,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链接】:
  材料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远离亲人,身处荒漠,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音乐巨人贝多芬,正当盛年,耳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他仍然创作出了不少不朽的世界名曲。因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选第___句。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阅读。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剐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先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相互理解和支持。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

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                       (  )

A.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B.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C.阐述怎样做到宽容和为什么要宽容。

D.具体讲宽容和“四互”之间的关系。

2.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倡导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就是要我们不论什么事都要原谅他人,迁就他人。

B.文中阐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运用了对比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C.从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的角度来看,宽容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能只要求别人。

D.这段短文的结构是先总述中心观点,再具体阐述。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________写的对联,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我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讲一讲你自己怎样培养宽容这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线句中的“猜疑、嫉妒和憎恨”三个词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引用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对这些人进行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阅读。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剐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先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相互理解和支持。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

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  )

A.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B.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C.阐述怎样做到宽容和为什么要宽容。

D.具体讲宽容和“四互”之间的关系。

2.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倡导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就是要我们不论什么事都要原谅他人,迁就他人。

B.文中阐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运用了对比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C.从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的角度来看,宽容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能只要求别人。

D.这段短文的结构是先总述中心观点,再具体阐述。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________写的对联,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我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讲一讲你自己怎样培养宽容这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线句中的“猜疑、嫉妒和憎恨”三个词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引用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对这些人进行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