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话题作文

国以和为贵,家以和为美,人以和为善……“和”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追求。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和”字有以下几个主要词条:

①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②和洽:和睦融洽。

③和解:停止争执,归于和好。

请选择其中一个词条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试题答案

18、略

相关题目

阅读,回答问题。

  

  一个雨后的傍晚,一抹晚霞装点着雨后初睛的天空,透过云朵的缝隙,斜阳把余辉洒向了大地。

  我独自在圆明园弯曲、幽僻的林间小路上行走。雨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被雨洗过的小草也绿得更加悦目,各色的小花无拘无束地洒在绿草丛中,小溪在树荫下就像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墨,默默地缓缓地在两岸绿草的簇拥下流淌着。

  我的思绪就像这林间小径绵延……

  或许在二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雨后的傍晚,乾隆皇帝下江南,静立船头,极目远望沿岸的江南风光,夕阳映红了初晴的天空,也映红了泛着粼粼波纹的河面,水像一条七彩的玉带在两岸浓绿的簇拥下向远处延伸,融进了碧天……这一切,使这位酷爱山水的皇帝心旷神怡,再也静立不住,急忙让随从中的画家画下了这迷人的美景。以后又在圆明园内,按照画上画的,种树、引溪……六下江南,带回圆明园美景,又岂止一二。

  不知不觉,我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些种上不久的小松树,嫩绿的松针上还带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猛然间,我发现在这片小树丛中三棵大树拔地而起,它们枝叶繁茂,互相掩映。在斜阳下,一抱多粗的大树显得更加浑圆,丫杈也格外分明。我靠在树干上,透过仅有的枝叶的缝隙仰视着苍穹,思绪飞扬。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我不由得用手抚摸着有些潮湿的枝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将会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

  离开了那片树林,我绕到了“西洋楼”。任何一个人到了圆明园都会到这里来的。忆往昔,这里曾是西洋的建筑群,有哪个国家的皇帝能够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在清朝皇家园林里竟有着宏伟的欧式的建筑精华,这是何等不易呀!我伫立着,看着孤零兀立的断壁残垣,石柱上留下了淡得可怜的红色。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豪华的宫殿,也没有壮观的喷泉,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火光剑影,有的只是残阳下拖着长长阴影的断壁残垣!……

  渐渐地,留在石柱上的残红消逝了,长长的阴影融进了暮色之中,四周一片寂静,太阳落山了。我坚信,明天,一轮红日将在这片废墟的东方升起。

(《圆明园漫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拥(  )

(  )

立(  )

(  )

粼(  )

立(  )

(  )

(  )

2.选出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1)这篇文章的主题写了

[  ]

A.圆明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绪、感受。

B.作者游览圆明园时产生的遐想。

C.作者的游踪及感慨。

D.圆明园的来历,三棵大树及夕阳下的断壁残垣。

(2)作者着重写夕阳下的断壁残垣,目的是

[  ]

A.表现现在圆明园的荒凉、冷落。

B.与昔日圆明园的宏伟进行对比,突出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以及“我”面对历史遗迹的复杂心情。

C.与昔日圆明园的宏伟进行对比,突出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圆明园造成的巨大损失。

D.表现“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愤慨之情。

(3)作者写三棵大树的原因是

[  ]

A.它们非常古老,有悠久的历史,很珍贵。

B.它们虽然古老,但仍然焕发出青春,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C.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它们是大火中的幸存者。

D.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下了我国被侵略的屈辱的历史。

(4)全文结尾一句话的含义是

[  ]

A.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心。

B.“我”坚信,明天的中国将会走向富强,表达了“我”对明天充满希望和信心。

C.“我”坚信,明天的太阳终将升起,表达了“我”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D.“我”坚信,人民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表达了“我”的决心和勇气。

3.依次写出文中作者的游踪。________

4.作者登上小山坡之后,除了描写所见的景物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枯叶蝴蝶

  ①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嵋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②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③它(  )了它的花纹、图案,(  )了它的粉墨、彩色,(  )了繁华的花丛,(  )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________。

  ④它这样的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________。

  ⑤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⑥枯叶蝴蝶被人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⑦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蝴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份,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⑧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⑨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⑩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1.将下面的词语恰当地填入到第③段的括号里。

A.停止 B.收敛 C.隐藏 D.逸出

2.分别为第③④段中的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句子填上。

A.甚至是枯黄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B.不但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C.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D.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黄与憔悴,因为它的美丽

3.是否可将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枯叶蝴蝶被人捕捉”改为“人把它捕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②③两段,概括枯叶蝴蝶是如何伪装的。(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造成枯叶蝴蝶濒临灭绝的社会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如何保护珍稀动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1—4题。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通篇用“你”“你们”这一称呼,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因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理解下边句子的含义。

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句话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居里夫人的回答令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本文,谈谈你对居里夫人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1920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因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5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理解下边句子的含义。

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句话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居里夫人的回答令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本文,谈谈你对居里夫人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当基督山伯爵那样的人物,贾里算是不敢想了,也因为他确实找不到值得狠狠地去恨的人,连邱士力也成了知己!但是想当伟人的计划却一天天更具体。

  ②贾里曾有过跻身军界的打算。据说当航空兵浑身不能有一块疤,又说当军医需要考核胆量:单独同骷髅住上一夜。即使这是真的,也吓不退贾里,只是他的视力不怎么好,恐怕到了初三会让眼镜先生帮忙,这是迎头一棒。可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不能当兵,也就是说可以干当兵以外的任何行当。

  ③可贾里在周围人眼里,永远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原因是他长得矮小,才过一米六大关。虽说拿破仑也是个矮子,马拉多纳的身高才一米六八,但人家肩膀又宽又平,体现出矮个的风度,贾里决定从这里先做文章。

  ④贾里从报纸中缝里找广告,然后悄悄报名参加了一个收费最低廉的健美班,开班头一天,他发现大家都瞧着他,露出欢迎贵宾的仪式上才用的笑。

  ⑤“你是我的榜样。”有人说,“我要练成你这样就好了!”

  ⑥贾里大为吃惊,在这儿一切都反过来的,越瘦越轻就越神气。仔细看看,班里全是胖子,说话的胖子肚子大得本人看不见脚尖;还有小胖墩,年纪那么小就套上了颜色发暗的减肥衫。

1.结合语境,解释加粗的词:

(1)贾里也曾有过跻身军界的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就是说可以干当兵以外的任何行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里决定从这里先做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第②段划分层次,合理的一项是

[  ]

A./
B./
C.//
D.//

3.第②段划线句子中“让眼镜先生帮忙”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

4.“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________的长篇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

5.“拿破仑”和“马拉多纳”都是身体矮小但做出了杰出成就的人物,再举出这样的一两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说话的那个人,身材怎样?请选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高矮胖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三克镭

(美)迪克·格莱格利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金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怎样理解“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过本文谈谈你对居里夫人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句话体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居里夫人的回答令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10个女百万富翁不肯解囊相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