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依照下面比喻句的句式,仿写句子。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
快乐是:
试题答案
3、示例:快乐是你不断攀登的那座顶峰,忧伤正是那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
依照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与例句句式相同,上下文语意连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上下文意连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依照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①与例句句式相同;②上下文语意连贯;③运用比喻的手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深还照读书窗
①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的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②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读的书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年”,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拆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那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③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为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又一山,攀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五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的知识。品茗饮酒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悦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示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④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把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吗?
22、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从文中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中,“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这里的“大”、“小”、“读书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分别不超过10个字)(6分)
(1)“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真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④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不超过25字)(4分)
25、本文是一篇关于读书的美文,你在课外阅读中也会有过特定的场景与感受,请你选取其一用描述性的文字将它写出来。(要求在8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对联中的典故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它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⑤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因此,运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
⑥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但也有用现代典故的范例。
⑦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自身还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⑧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以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⑨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⑩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持有的乐观态度。
小题1:阅读选文,根据对联用典的要求填空。(3分)
对联中所引用的典故,要想“妥帖妙切”,就要了解历史, , , 。(每空4字)
小题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下面这幅对联是如何妥帖妙切地使用典故的?并体会典故所表达的意思?(6分)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材料一】杜甫《登岳阳楼》诗句及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洞庭浩瀚无边的气魄,成为歌咏洞庭湖最负盛名的名章佳句。
“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材料二】
陈逢元,字桐喈。湖南大庸县人。擅长诗文联语,题联以川湘二省居多。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系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师对我说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即( ) (2)教诲( )
(3)炽热( ) (4)半晌(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着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
8.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