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题目:成长中的故事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试题答案
20、略
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等。
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表达真情实感。
③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目中,在我们记忆长河中,在我们汩汩的笔端下,有过多少温馨的爱的故事。当这些爱的故事如春风如细雨吹拂过滋润过我们的心田,浇灌我们的灵魂,你可曾为这些感动过?学会感动,生命因心灵的高贵而变得伟大。写出感动,让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融于轻轻的叙述中。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习惯养成、难题探究、同伴合作、社会实践……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长。请你以“我懂得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1)题目中的空白处可填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代。
请你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在____________中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叙写你的人生经历,或虚构有关故事,或抒写你的感受,或表达你的见解。
要求:
(1)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3)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请以“尝试”为题目,写一写你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故事。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在300字左右。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儿白花儿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句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儿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儿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以“我心目中的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信息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2.相传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庙里人多热闹,但他不善管理账务,丢三落四,所以经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是管账的好手,但他成天阴着脸,使得求拜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后来,佛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而韦陀一丝不苟,则让他管理账务,严格把关。在两人密切配合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团结协作方可铸就辉煌;发挥所长创造精彩;人无完人,关键看如何任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问题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小题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徐闻,回得去的故乡
①我们在两次台风的夹缝中抵达徐闻。车在黑色湿漉的林子里滑过,海峡对面,海口像一条幻觉里的星河,明明灭灭。
②徐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城,用真实且梦幻的面目接住了我们。第二天一早,依旧风雨飘摇,虾蟹浮泛,没来得及成熟便脱离树木的香蕉堆成小山。来者五六个,一群长年在广州打拼,把去徐闻当作一次 “放风”的城市生物。这次的带路人黄礼孩不一样,徐闻是他的故乡,不似我们,只为在山水乡间截获一次短而奢侈的喘息。
③“要是有阳光,就更好了啊。”这句话,礼孩在整个旅途中默默念叨了不下十遍。那种遗憾,仿佛一部彩色纪录片,用黑白制式放了出来。我们站在“菠萝的海”前,还是被震撼了,眼前的土地像一块巨大的蒙特里安的抽象画,风则是清甜的,裹挟着某种古老的密码。
④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存放在脑子里的徐闻,是诗人礼孩用文字和一次次讲故事搭建起来的天地:半岛之南的红土地,三面环绕着蓝色大海,一年四季阳光和雨水丰沛,植物疯长。四面是无尽头的果蔬之海,香蕉海遮天蔽日,木瓜像沙丁鱼一样挂挤吊,一个个菠萝果立在剑般的叶丛中,这里不缺的是海,菠萝的海,茶园的海,甘蔗的海,故事的海,风的海……礼孩常喜欢说的几桩童年小事很“活色生香”,比如,一场雨后,菠萝的海里长出蘑菇,一群孩子用鹧鸪煮蘑菇,或是小鲨鱼山泉水煮菠萝;在隐秘、轻盈的凌晨,跟着母亲在夜色中割香茅,一手露水,空气里满是香茅的汁液……
⑤“山上的花朵/以枯萎的沉默爱着大地/低处的小昆虫/在细叶间做梦/嘘,不要让它们醒来/我们不比它们更懂得去生活”,礼孩的诗像他的人,散淡、谦卑、质朴,有土地的气味,弥漫到尘雾笼罩的城市,像一股秘制配方的风,吹散某种暧昧无力的污浊。作家韩东说:“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我相信,由一个人,能看见他的故乡。
⑥只是,周边的速度引发了我的多疑。国在变,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似乎大家都在寻找如何逃离故乡、求生获胜而保持发型不乱的方式。像礼孩写到的:“许多事物在失去/风失去翅膀/鸟失去鸟巢/原野失去绿色/光在黑暗中消失/大地无一遮蔽。”学者梁鸿回到故乡,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那似乎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模型:老屋坍塌,田地荒芜,人走楼空,表面内里千疮百孔。
⑦我有点担心,礼孩文字里的那个徐闻,是不是只停在过去的时间轴上?
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徐闻的肉身和最细微的肌理。当我站在菠萝的海前啃着菠萝,当我喝到深夜路边糯软的羊骨粥,当我在台风里的新寮岛上跟台风比赛尖叫跟风电车比赛科幻感,当我拍下水墨画一般的红树林,当我在小苏村的教堂前吃一顿热闹丰盛的家常饭,当我看见图腾般的土狗石雕,当我听着一段段雷州话趣闻……我明白了礼孩说过的那句话:“出生地的地气是一个人一生的元气。”那个他不断离开又不断靠近的地方,现在仍旧可以触摸到亲人的体温和完整的家族谱系,可以把果实还原为花朵。
⑨礼孩已经带了一拨又一拨的朋友回到他的故乡,他们是诗人、摄影家、作家、媒体人、画家……“菠萝的海比北海道还美。”徐闻很小,但可以很自信。
⑩我得到了答案,现在的徐闻,就像世界还小的时候一样,可以骄傲地成为她孩子们舌尖上的故乡、眼神里的故乡、那些庄重事物依然坚固存在的故乡。“你爬上树,从叶片里/取出一滴水,还给河流/取出一朵花,还给土地/取出一条经脉,还给了方向。”在越来越多人被连根拔起时,徐闻,是他们可以安心回去的故乡。
(选自2011.12《羊城晚报》,作者衷声;原文有改动)
【注】黄礼孩,诗人,出生于徐闻县,出版《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集。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
【小题1】第④段中,作者说“一路上,我总在不自觉地,把两个徐闻进行对比和叠加。”请概括说出作者所说的两个徐闻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照应文中哪句话?(2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⑩段句中划线词在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5】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鲁迅先生、诗人黄礼孩和本文作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生态、精神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