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柯岩,__________作家,诗人。
试题答案
8、儿童文学
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及作品中提及的人物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陈涉世家》、人物传记、陈涉;吴敬梓、《范进中举》、小说、胡屠户;曹雪芹、《红楼梦》、小说、贾雨村。
- B.都德、《最后一课》、小说、小弗郎士;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童话、骗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小说、霍夫曼先生。
- C.鲁迅、《社戏》、散文、双喜;冰心、《小桔灯》、小说、小姑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讯、马玉祥。
- D.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唐宗宋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杜少府;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诗、周总理。
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及作品中提及的人物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陈涉世家》、人物传记、陈涉;吴敬梓、《范进中举》、小说、胡屠户;曹雪芹、《红楼梦》、小说、贾雨村。
B.都德、《最后一课》、小说、小弗郎士;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童话、骗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小说、霍夫曼先生。
C.鲁迅、《社戏》、散文、双喜;冰心、《小桔灯》、小说、小姑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讯、马玉祥。
D.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唐宗宋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杜少府;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诗、周总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B.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登岳阳楼》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无以报国的自悼之情。
C.著名的现代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通过回忆7件小事赞美了老师的慈爱伟大公平,抒发了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
D.《周总理,你在哪里》是由柯岩写的,全诗赞美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呕心沥血的高尚品德。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想念。
- B.《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借助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音五种形象,抒发了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
- C.《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选自《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柯岩。
- D.《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第八节连用五个“在这里”反复回答第一节发出的询问。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 ]
A.《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想念。
B.《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借助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音五种形象,抒发了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
C.《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选自《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柯岩。
D.《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第八节连用五个“在这里”反复回答第一节发出的询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4.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余光中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4.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 群响毕绝 B.蝉则千转不穷 转视积薪后
C.好鸟相鸣 好为《梁父吟》 D.横柯上蔽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猿则百叫无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从流飘荡 求而从者
C.鸢飞戾天者 念无与为乐者 D.与朱元思书 借旁近与之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13-24题,共96分)
1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分)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分)
14.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为称赏。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太守,召朴主簿,日引③与赋诗。(节选《梁书》,卷四十九)
注: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③引:召引,这里可理解为“请”。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理解。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4.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