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叙述故事,发表见解,抒写感受,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范围之内。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试题答案

8、略

相关题目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这些与人自身的天生禀赋、性格、体质及阅历有关。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作为人的弱点与生俱来说不定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很抗热,零上40℃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能抗寒,零下30℃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马路面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马路面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的这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可以这么说,弱点是强点优势的反衬,弱点也需珍惜。
  ③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致使魏延至死认为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一生谨慎“弱点”赢得这步险棋。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老虎和老鼠相比,老虎是强者,但并不等于强者身上无弱点,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豕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超过人的数量。这般弱点反而是优势。
  ⑤在世界上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就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种事物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了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在世界上谁也没有一个绝对的优势,谁也不会没有一点儿优势,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无论是学业上事业上就能进取。比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有另一种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但若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派出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任人摆布;《封神榜》的土行孙一离开土地法力皆无。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缺憾之中的聪明。
【注】赘疣(zhuì yóu):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选自(精美散文)姜维群/文)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弱点与缺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3.大量列举事例是这篇文章在论证上的一大特色,你觉得“空城计”的故事要阐明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简要说说怎样珍惜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所在班级要开展一次“珍惜弱点VS珍惜优点”的辨论赛,请你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或你自己平时的积累、思考,为其中一方出谋划策。
(1)珍惜弱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2)珍惜优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儿钱。

  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白案上,专做烤烙活,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

  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车门夹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撑起一顶帐篷。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

  “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注意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

  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O米。

  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陶影处处俭省,但对孩子的营养绝不吝啬。可惜养料走到头皮便不再前进,小也很聪明,头发却乱蓬蓬。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独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

  “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

  “妈妈!我够来我够来!”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府了,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1)为什么文章开篇写“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2)为什么“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3)为什么陶影在儿子可以不买票的情况下,非买票不可?

(4)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中最后一节写出小也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儿钱。

  陶影是一家工厂食堂的炊事员,在白案上,专做烤烙活,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

  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先把儿子抱上去,自己断后。车门夹住了她背上的衣服,好像撑起一顶帐篷。她伶俐地扭摆了两下,才脱出身来。

  “妈妈,买票。”小也说。小孩比大人更注意形式,不把车票拿到手,仿佛就不算坐车。

  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O米。

  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陶影处处俭省,但对孩子的营养绝不吝啬。可惜养料走到头皮便不再前进,小也很聪明,头发却乱蓬蓬。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独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

  “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

  “妈妈!我够来我够来!”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府了,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1)为什么文章开篇写“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2)为什么“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3)为什么陶影在儿子可以不买票的情况下,非买票不可?

4)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中最后一节写出小也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艺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亚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0 h*):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________,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3)“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4)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了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5)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揭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这样的语句放在文中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

(6)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立志须克己

①古今中外一些有识之士常常这样告诫青年人:“立志须克己”。

②三国时,诸葛亮在给儿子、外甥的家书中要他们“志当存高远”,为做到这一点,必须“绝情欲、去细碎”。

③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们必须如歌德所说,积压物资限制自己。”

④郭沫若同志1962年秋天为一家鞋店青年职工题词:“去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

⑤把立志和克己连起来,不失为有见地之谈。世界上从来没有轻易的学问,轻易的事业。要作出一番建树,不用整个身心去攻关,去战斗,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克制自己过多的欲望,用心专注,全力以赴。一个人的精力总是很难攀上瑰丽的高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广泛的欲望上,怎能树立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⑥大凡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善于“限制自己”。就拿革命导师列宁来说吧,他少时爱好颇多,下棋、溜冰都是能手,但是他意识到棋太迷人,妨碍工作,溜冰之后很疲劳,就想睡觉,妨碍学习时,就自觉地适可而止了。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能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2”“不清心寡欲”、“一个劲钻研”,行吗?

⑦青年人,大都有一番雄心壮志,决心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青春。为什么有些同志如愿以偿,功成业就,而有的老同志却把理想化为泡影呢?推究起来“能否克己”不能不说是一重要因素……

⑧当然,我并不提倡清教徒式的生活,就今天青年同志的生活来讲,也远不是丰富的。这里只是强调为酬大志,“欲不可纵,乐不可极”,注意从各方面“克己”。请不要误解。

(1)

作者在文中阐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②③④⑤段的认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第⑥段叙写列宁和陈景润的事例,是为了直接证明文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4)

请依据第⑥段的论证方法,补写一个反面论据。

(5)

用“|”线划分本文段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6)

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7)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人左右手的奥秘》,完成下列题目。(12分)

① 在动物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但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上是相等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均无例外。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有着灵巧的双手,左手与右手的使用概率却极不相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6%~12%,为何比例如此悬殊呢?

②有人试图从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用右手这一问题,然而,并未获得圆满的答案。

③最近,瑞士科学家依尔文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他认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中习惯使用左手和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数基本均等,只是由于还不认识周围的植物,而误食其中有毒的部分,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对植物毒素的耐受力弱,最终因植物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影响而导致难以继续生存,习惯使用右手的人以其顽强的耐受力而最终在自然界中获得了生存能力,并代代相传,使得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

④美国科学家彼得?欧文也通过实验证实了依尔文的假说。他挑选了88名实验对象,其中12名是左撇子。他对这些实验对象用了神经镇静药物后,通过脑照相及脑电图发现:左撇子大脑的反应变化与右撇子有极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左撇子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有的甚至看上去像正在发作癫痫病的患者。

⑤如果同意依尔文的假说,那么,左撇子少就成了人类历史初期自然淘汰的结果,左撇子实际上是人类中的弱者。

⑥然而,事实却与依尔文的假说推论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出入。我们生活中的左撇子大多是一些聪颖智慧、才思敏捷的人,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想象力和空间距离感的职业中,左撇子往往都是优秀的人才。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都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不仅如此,世界上最佳网球手的前四名中有三名是左撇子,而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击剑队中的左撇子选手也相当多。

⑦现代解剖学给了我们如下的解释: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而大脑右半球则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功能。因此,从“看东西”的大脑到进行动作,右撇子走的是“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的神经反应路线。而左撇子走的是“大脑右半球—左手”的路线,左撇子比右撇子在动作敏捷性方面占有优势。据此观点,左撇子又是生活中的强者。

⑧那么,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左右手真正的奥秘何在?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比较和分析,才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选文有改动)

1.本文从动物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写起,为什么?(3分)

2.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3.科学家对左右手奥秘的探索历程,启迪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索应具备哪些素质?(写出2点即可)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本文中的事例除外)(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