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 课文选自《__________》.
试题答案
9、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用“/”给下列语句标出正确的朗读停顿。
(1)此 可 以 为 援 而 不 可 图 也。(标两处)
(2)百 姓 孰 敢 不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将 军 者 乎?(标三处)
2.结合语境,为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把所选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时人莫之许也。莫:________(A.没有谁。 B.不;不要。)
(2)将军岂愿见之乎?岂:________(A.怎么;难道。 B.是否。)
(3)君谓计将安出?谓:________(A.说。 B.告诉;对……说。)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存:________(A.保存。 B.安抚。)
3.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________
②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将各层次的内容要点补充完整。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________。
(2)第二部分(第2段):写________推荐诸葛亮。
(3)第三部分(第3~4段):写刘备往见诸葛亮和________。
(4)第四部分(第5~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很器重和________。
5.文段中写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6.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对各路“豪杰”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在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拥有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在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具有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在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占有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
8.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1)曹操:________
(2)孙权:________
(3)刘表、刘璋:________
(4)诸戎、夷越:________
9.诸葛亮在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请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阅读课文《谈生命》选段,回答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选段,根据一棵小树经历的几种生命状态和暗示的人生历程完成下表。
3.在文中作者将生命比成“一棵小树”,揭示了生命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一句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文中的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B.文中的老王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C.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讲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D.课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突出了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的境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面是与课文相关的链接片段,看完后,你是不是更想读完《绞刑架下的报告》——书呢?
(一)“一下,两下,三下……”
棍子击打在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抽打的鞭数。现在,他几乎已感觉不到疼痛了,似乎那沉重的木棍不是打在他的身上。
“还有谁是中央委员?!”
“谁是你们的领导?”
“电台在哪儿?印刷所在哪儿?”
“快说!说!”
几个人轮番抽打,嘴里不停地叫嚷着,伏契克什么也没听见。唯一的感知是他的嘴唇和喉咙。嘴唇咬破了。它的疼似乎已经超过那皮鞭与棍子的抽打,而喉咙那儿干得好像已经着火了。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地下抵抗运动组织的领导者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受刑。伏契克曾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36年后,纳粹德国侵吞欧洲的魔掌蠢蠢欲动地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一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许多尖锐犀利的文章揭露纳粹分子的阴谋。1939年3月15日,纳粹分子的铁蹄辗碎了捷克斯洛伐克美丽的山河,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转入了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39年4月24日晨在一次抵抗组织的会议上被捕。纳粹分子见伏契克数次到了死亡的边缘,却坚不招供,便心生一计,他们把伏契克的妻子押进来。当着伏契克的面拷打他妻子。伏契克心中对这群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的做法极端愤怒,却以极大的毅力挺住了。他妻子也非常英勇,始终坚持说并不认识伏契克。敌人又失败了。他妻子被带走了。他知道这是他们的永诀。他心中悲痛,却尽量以快乐的目光向妻子告别。
伏契克在纳粹的监狱中受到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他以超人的意志克服了肉体上的痛苦,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并组织和领导了狱中的政治斗争。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看守。在这位好心的看守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些铅笔头和碎纸片,他就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写下了那部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绞刑架下的报告》)
(二)
“从门到窗子,七步;从窗子到门,七步。”
即便是
20世纪70年代生人都还会对这句话有印象,它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对庞克拉茨牢房的描述,曾经长久地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作为革命教育读本为我们所熟悉。《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个向死之人的自述,在艰难而激昂的革命运动和非正常的死亡背景下,这份背对生活者的自述尤其显得从容、大度、辽阔,在异常平静的文字下折射出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在这部以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书中,伏契克记述了他和他的同志们对纳粹分子的斗争经历以及自己被捕入狱的经过,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他告诉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啊!”这是这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优秀儿子临终前以生命发出的呼喊,它提醒人们要警惕一切像纳粹德国这样的黑暗势力,激励人们要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战败,伏契克的妻子出狱,她找到了那位捷克斯洛伐克看守,从他那里要来了伏契克的手稿。她把这些手稿整理出版。这部凝聚着伏契克和他战友们鲜血和生命的著作——《绞刑架下的报告》才得以与世人见面。伏契克本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他在纳粹的监狱中被囚了411天,在受尽了种种肉体和精神折磨后,于1943年9月8日被纳粹分子秘密杀害。
伏契克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形象、他的事迹和他的著作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节选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有删节)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春天
文/杜秋平
他似乎一直沉浸在冬日的寒冷中,从他进来的那天起。虽然转眼就是春天了,他却一直感觉很冷。
他总是心绪不宁,晚上噩梦不断。那天真的出事了,他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紧接着人声嘈杂,呼喊声不断。他开始还以为是在做梦,屋顶坠落的碎石把他彻底打醒了。门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打开,他急忙往外逃。
看着被震坏的牢笼,他在恐惧天灾的同时有了些许的窃喜。逃出去吗?这可是个好机会。他望望周围的人,大家都在互相观望。空气似乎凝固了,虽然周围响声不断——大地依然在震怒,连天也暗淡下来,很快携来疾风骤雨。
狱警呼喊着:“大家注意安全,到空旷的场院里暂时避难,不要乱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狱警声嘶力竭的喊声起到了作用;再说,其实他们也大多是不想逃跑的。
短暂的地震后,大地全然变样了,四周的悲号声隐隐约约可以传过来。他知道,这个时候这块土地上肯定有了不少的伤痛。这座监狱的建筑也损坏不少,但看着还算结实。
围墙有了许多缺口,这群穿着囚衣的年轻小伙儿呆立在院中。
“情况紧急,现在需要我们去救助灾民,愿意去的报名。”监狱里的领导发话了。
好多人都报了名,他也举了手,很快就跟着车队出发了。
民房倒塌得很厉害,好多人受伤了。他们在狱警的带领下转运伤员,一卡车一卡车地运,鲜血“嘀嗒”在他们身上。他们带着悲痛,没命地抢运伤员,不知疲倦,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他救起一个年幼的孩子,孩子的腿伤着了。他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往车上送。孩子低声喊道:“解放军叔叔,还有我奶奶。”
老人家步履蹒跚地跟来了,胳膊上带着血污。他把孩子和老人安置好,此时天已经亮堂起来,被他救起的祖孙俩对他千恩万谢。
过了会儿,那孩子突然有些疑惑地问他:“你不是解放军叔叔吗?我爸爸也是解放军,你怎么和他穿的不一样?”
他的脸顿时有些烫。那位老奶奶急忙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大娘知道你是个好人!”
他很激动,手有些发抖。
避难的帐篷搭建起来了,救灾工作进展很快,外援的力量越来越大。
他们要听命令回去了,回到监狱中。
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舍不得让他走:“现在没有条件,改天大娘一定给你包饺子吃。你出来了就来大娘家,大娘天天等着你。”
他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父母早亡,他又一直流浪,而且为非作歹,几乎没干过好事。他一直生活在冷漠中,哪里感受过亲人般的温暖。
他忍着悲伤回转身上了卡车,向大娘挥手道别,泪早流了满面。
一路上,他都很激动,泪水一直模糊着双眼。
他望望天,天真的暖起来了。
(选自2009年10期《情感读本》)
1.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春天”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小孩的疑问令他脸上发烫,老奶奶的话又让他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是插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路上,他都很激动,泪水一直模糊着双眼。请你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但它的作者不是张潮,而是林嗣环。
C.《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单元的文章都与探险有关,探险需要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D.《社戏》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的“迅哥儿”就是作者鲁迅。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 |
A.《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海燕》是一篇散文诗,作者三次刻画海燕的动作情态,从飞舞到飞翔,从直冲向乌云到穿过乌云,从碰着波浪到掠起波浪的沫,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而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海燕随着暴风雨的到来,精神更振奋,斗志更坚定的英雄气概。海燕这一形象与面临俄国革命风暴的到来之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完全吻合,海燕象征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C.《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以拟人的手法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但文中作者的有些法说有偏激之处。 D.《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山的那边》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C、《蝉》通过写作者对蝉态度的改变,揭示蝉在夏天尽情歌唱的原因是“十七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从而提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生活。
D、《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五经”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下列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助对小草、蒲公英、松柏几种植物的描写,赞美了这几种植物在获取生存空间时所付出的努力。
B.本文基本上采用“总椃謼总”的结构,开篇点明写作主旨,主题部分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述,结尾将个人情感体验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精神需要。
C.本文从表达方法上看,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从多方面描绘形象,以议论表述独到的见解,以抒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敬畏。
D.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热情的讴歌,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感悟并从中寻求理性的思考,使人类从中得到于困厄中获得生存意志的启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